时时刻刻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he Hours又名:此时·此刻(港) / 小说人生 / 岁月如歌

分类:剧情 / 传记 /  美国   2002 

简介: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更新时间:2014-05-29

时时刻刻影评:反叛还是复归?

1923年,体弱多病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在创作小说《达罗维夫人》。她生活在一个中产家庭里,丈夫是编辑,家里有两个女仆,她需要做的仅仅是看病吃药和写作。然而伍尔夫总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小镇的沉闷,与仆人不和,生活的无聊,情欲的压抑,价值感的缺失……她也曾试图打破生活的常态,但在去往伦敦的火车站她还是跟着丈夫回了家。于是,她将这一切感受化作文字,写进了《达罗维夫人》。1942年,伍尔夫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选择了自杀……

1951年,是劳拉的故事。她同样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全职太太,有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她同样感觉到富足的生活似乎还缺少些什么,美好的家庭或许并不是她真正的幸福,并且她正在读那本《达罗维夫人》。在丈夫生日的那天,她本想在家做个蛋糕,准备晚餐为丈夫庆祝,却得知了好朋友罹患癌症的消息。朋友死亡的可能使劳拉失去了最后一点忍耐力,她一定要做些什么。虽然为了尚未出生的孩子,劳拉放弃了自杀,但在生下孩子后,她毅然选择了出走……

2001年,克劳丽莎正在像达罗维夫人那样准备宴会,为了她获奖的诗人朋友,理查德。因为名字与小说人物相同,她被他称作“达罗维夫人”,而此时,她也正在做着同书中描写一样的事情。两人在青年时曾经是恋人,但理查德后来选择了同性恋男友,“达罗维夫人”也有了自己的女伴,用试管技术做了母亲。人到中年,理查德早与男友分开,自己成了爱滋病患者,而“达罗维夫人”则拥有稳定的生活,并且担负起照顾理查德的责任,两人早已成了亲密的朋友。但理查德是一个脆弱的人,他总是怀着悲观厌世的态度,就连获奖,他也认为是别人对他的同情。不仅他的身体可能随时停止运转,心理也可能随时崩溃,就在“达罗维夫人”为他举行宴会那天,他从窗口安详地坠落……因为理查德,就是被那位出走母亲遗弃的小男孩。

整部电影以小说《达罗维夫人》为背景,串联起三个故事。而电影的手法,也正像小说一样,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令三个故事交叉进行,还使用了精彩的特技,营造出具有象征意味的画面,颇有意识流小说的神韵。电影的结构更是精妙:伍尔夫是小说的作者,劳拉是小说的读者,“达罗维夫人”是现实中的小说人物。三个角度分别来阐释一部小说,探讨一个深刻的话题。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女性启蒙和女性解放。从前两个故事来看,确实是这样。这里所谓启蒙和解放,和我们五四时期并不完全相同,但根本思想却是一样。五四启蒙的对立面,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而在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虽不能说彻底的男女平等,女性也并非处于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她们的情况要好的多。然而,这共同的根本思想便是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对这些东西的追求,正是启蒙与解放追求的目标。

不可否认,伍尔夫的丈夫是爱她的,他努力工作养家,还能包容伍尔夫因疾病带来的神经质的坏脾气。但是,他并不懂她。像很多人一样,他不会明白养尊处优的妻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可伍尔夫又如何能满足?她一直是丈夫的身边的附属,连女仆也瞧不起她;她一直过着别人提供的悠闲而空虚生活,却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日子;她一直压抑的自己的情欲,与表妹间的同性爱情是绝对不能被理解的。而对30年后的劳拉,生活的境况依然没有改变。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却惟独不是她自己;她遵循着千万女性的生活轨迹,把家庭作为她生命的全部内容,却不曾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也同样在压抑着与朋友之间某种暧昧的感情,如果朋友去世,劳拉也将失去刻板生活之外的唯一精神寄托。在小说的影响下,劳拉终于成为了一个觉醒者。

但是第三个故事似乎不太一样。

21世纪的“达罗维夫人”不同与伍尔夫和劳拉。作为一个母亲,她凭借着一种如此独立的方式有了孩子,并且几乎没有传统家庭生活的困扰;作为一名同性恋者,她完全不需要压抑和忍耐,而是光明正大的享受着一份美好的感情;作为一个女性,她有自己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是,她选择把自己的生活与理查德捆绑在一起,一个爱人、仇人、友人,复杂得难以说清的人。这种常年累月的定期探访也许会让前两位女性感到枯燥无聊,但是“达罗维夫人”乐此不疲;劳拉不愿意再做蛋糕、做晚饭,而“达罗维夫人”却热情的为理查德举行party。小说中的达罗维夫人无休止地举行聚会,是为排遣她金丝雀生活的空虚;而现实中的已经获得解放的“达罗维夫人”,却仍然在举行着聚会。

其实,她们不仅是作者、读者、人物的三重角度,而且是启蒙者、反叛者和回归者的内在主题,一如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般精妙。

启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这一阶段注定是时代的阵痛。一个觉醒者要作出自己的选择,就意味着打破生活的常态。从历史的角度看,启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从感性的角度看,个人的觉醒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必然要影响到未觉醒者,而这影响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损害。影片的结尾,老年劳拉在理查德死后找到了“达罗维夫人”,这一巧妙的设计将二三两个故事连接起来,也揭示出启蒙消极的一面。劳拉的出走不可避免地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使幼小的理查德心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这直接导致了理查德一生的悲剧。劳拉满足了自己的利益,却损害了家庭的利益,高扬人性的启蒙运动在这里却不人道伤害了他人,这也许就是启蒙的悖论。

鲁迅先生曾对启蒙提出更深的思考——娜拉走后怎么办,这是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担心启蒙无法彻底实现。而今天,电影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相似的疑问:启蒙完成了,又该怎么办?当女性从传统的“被塑造”(波伏瓦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她是否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当个体的价值被充分意识到,从而个体生命获得独立,人类是否就使灵魂得到了安顿?抑或是像《黑客帝国》中的neo一样,见到的“真实”不过是一片荒漠——觉醒后的真相其实并不美好?

16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类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人类不再是上帝的棋子,不再是某个君主的子民,而是有着种种权力的人,有着无限力量的人,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满足,疯狂的征服却导致无穷的烦恼和恶果,人类由“万物灵长”异化为彼此的奴隶和工具,理性主义和进化论并不能让我们越变越好——因为,当“人文主义”变成“人本主义”,当人类的力量壮大到无以复加,他就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世界,他摆脱了所有束缚,也失去了所有依靠。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除了残余的男权压迫,更多的是独立解放后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是自我认知的迷茫。


PS:07年写的评论,一定是我失忆了忘记PO上来……

时时刻刻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