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洛夫兄妹

评分:
6.0 还行

原名:Беловы又名:Belovy

分类:纪录片 /  俄罗斯  1992 

简介: 《贝洛夫兄妹》(The Belovs)是俄罗斯纪录片大师Victor Kossa

更新时间:2011-05-01

贝洛夫兄妹影评:俄罗斯民族最好的肖像 - AUESS的新电影随笔之《贝洛夫兄妹》

在我心中一部完美的纪录片至少应做到三点:首先被纪录的对象要有人,尤其是发现生活中一些与众不同的人;其次是诗意的摄影,画面是观者对影片的第一印象,自然很重要;第三是只让镜头静静地记录,而不用到采访、提问、评论等其他一切手法,因为好的纪录片完全可以用影像传递任何信息。但其实真正能做到这三点的纪录片并不多,因为它需要创作者在与人交流能力,感知力和技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否则无法做出一部仅靠影像就让人感动的纪录片。而到目前为止,前苏联 /俄罗斯的纪录片是我看过最接近我的理想要求的,从瓦尔塔诺夫到苏古诺夫再到洛加尼萨,可以说是整个俄罗斯文化的厚重深远使他们的作品有了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诗人气质。

《贝洛夫兄妹》(The Belovs)是俄罗斯纪录片大师Victor Kossakovsky(《安静》《我爱过你》《窗外的世界》)93年的处女作,这部仅有58分钟的黑白影片被俄罗斯影评人协会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最佳纪录片,并在当年获得了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伊文思奖和Wisselzak奖,据说在影节的历史上把这两座奖颁给同一部电影也只有那一次。这部纪录片在我的硬盘里已呆了很久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可始终不敢下笔,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对它想表达的东西理解得还不够准确,在反复看过三遍以后我总算有了点底。

影片纪录的是住在偏僻乡间一对兄妹的生活。60岁的老寡妇安娜与她的亲哥哥米哈伊尔住在一起。两人对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米哈伊尔崇尚自然,在他的个人哲学中认为这世上任何人都无权批评和管制别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都应以一种不受约束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然而他的理想显然无法实现,沮丧的他每天把自己放纵在伏特加中,抱怨着荒谬的政府和“不正常”的社会,咒骂着思想冥顽不化的妹妹;而安娜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农妇,身强力壮,每天照管牲畜,砍柴或修理被牛撞坏的木栅栏,甚至把自己当作动物们的GRANDMA和它们说话,她相信世间万物都要受到规则的约束才能进步,就像她每天要把牛圈养起来一样。很多现实问题使她和米哈依尔的思维方式格格不入,两人经常争吵,安娜恨米哈伊尔成天只会喝酒,连买面包的钱都拿不出。夏日,两人住在城市里的兄弟瓦西里和谢尔盖来看他们。夜晚,他们的聊天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规则与自由、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教育制度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还是进步的激烈争论。几天后,瓦西里和谢尔盖回去了,安娜和米哈伊尔又开始了各自早已习惯的生活。。。

其实在看第一遍时,我觉得导演是想用这两个被边缘化的老人晚年孤独的生活来反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在情感上逐渐疏离的现象,但当我又看了第二遍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是错误的。安娜与米哈伊尔的确很孤独,而且对未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导演并不是想以此批评严肃的社会问题,而是在用两人不同的个性去解构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属于俄罗斯人性格中的两个对立面,他们既沉浸于那些曾经幻想却无法实现的梦,也不得不向生活屈服和妥协,只不过导演找到了一对能把这两面展现地很极端的普通人。安娜对生活的现实考量和米哈依尔的理想主义哲学在各自的内心都固执地坚守着,而当这两种固执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内必然会导致无休止的争吵和碰撞。他们感到痛苦吗?是的,很多时候他们都能感受得到,但我觉得痛苦和矛盾正是俄罗斯民族所独有的气质,如果你了解俄罗斯人的话,你就会知道他们是善于在痛苦中思索,在矛盾中生存的,这点在塔科夫斯基和很多苏联电影人的作品里都能看到。

而这种矛盾和痛苦在安娜身上则体现得更明显,她并不是生来现实,她也曾有过美好的梦,只不过她的梦是被自己亲手埋葬的。影片一开始安娜对着镜头哭述往事,当年因为母亲的反对她最终选择拒绝了初恋情人,如今两任丈夫的去世和所有的苦难她都认为是上天给自己的惩罚,是生活的残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她从最初的理想变成了如今的现实,这也正是很多俄罗斯人走过的心路历程。而米哈依尔呢?他的处世哲学虽然看上去很另类,但他所表达的恰恰是大多数俄罗斯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无论是安娜还是其他人,在他们心中都或多或少有着和米哈依尔相似的梦,只不过有些人选择把它掩饰一生,有些人选择把它明示出来罢了,虽然这种明示注定是毫无结果的。

所以我觉得科萨考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真正抓住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灵魂。他们既理想也现实,现实是他们生存的必然选择,理想则是深埋在他们内心深处无法忘却的东西,两者间的矛盾常常使他们陷入痛苦之中,而维系不变的依旧是情感。片中米哈依尔与瓦西里和谢尔盖间曾有过那么激烈的争吵,但过后依旧还是一起洗澡,一起来到童年嬉闹的河边游泳,无论米哈依尔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在理念上有多大的分歧,那些也只是表象。痛苦是短暂的,生活还要继续,而情感却是永远的,这就是俄罗斯人。

如此一来也好理解导演为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上所做的一些选择了。首先在音乐上科萨选用了非本民族的音乐,起初这让我很惊讶,因为我第一次听到俄罗斯电影中居然用那样的音乐,但现在想想也是有道理的。片中有三首风格迥异的歌,分别在开场、中段和结尾处。开场是一首舒缓的印度歌谣,画面是在行进的船上拍摄两岸的风景,描绘出河流的宁静和悠远;中间是一首欢快的拉丁语歌,配合着米哈依尔驾驶拖拉机飞驰的场景,表达他追逐自由的心;而结尾处是安娜清唱的一首俄罗斯民歌,其中蕴含着苦涩。除最后一首外,另外两首都无法用俄罗斯民歌代替,因为俄罗斯音乐向来都是深沉的,而科萨并不想把影片的基调弄得太沉重,也许只有欢快的南美音乐才能展现出一种自我陶醉式的快乐吧,在这点上我很赞赏他对其他文化的兼容态度。

其次是在影像上。虽然片中有很多激烈争执的场面,但一到那时科萨就把画面切换到实际的景物,天空,云彩,树木,房屋等等,用塔科夫斯基式的长镜头来缓和观众的情绪,让人静下心来思考。我这么说并不是非要拿他和老塔相比,但我觉得如果纪录片中也有塔科夫斯基的话,科萨就是最好的人选,苏古诺夫也拍纪录片,但我觉得他的纪录片有时太注重形式,而在神韵上还无法和老塔相比,真正能做到形神皆似的也只有科萨考夫斯基了。影片结尾处有一个很特别的处理:当米哈依尔愤然拍桌而起时,所有的声响突然完全消失了,而我看到的画面还是两人声嘶力竭的情景。导演此时有意或无意地把语言省略掉,并在最后以录音的方式单独留给安娜听,在她的脸上显露出悲喜交织的复杂情感,而在她的独舞中有一种对生活的无奈。。。的确,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痛并快乐地生活着的。


auess 发布于: 2007-07-04 00:09
http://i.mtime.com/auess/blog/420727/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