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

评分:
6.0 还行

原名:何者又名:何者 ─ 我们都想成为“谁”?(港)

分类:剧情 /  日本  2016 

简介: 拓人(佐藤健 饰)在大学时代参加了话剧社团,一心想要在舞台上做出一番建树。然而毕

更新时间:2019-06-18

何者影评:《何者》:没有名字的人无处可逃


一、没有名字的人
昏暗的房间里,台下坐着一排排身着西装的求职者,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的企业宣讲,摄像机镜头在身后移动,拉近,求职者们像人形机器在未接受到指令前一动不动……电影《何者》开头展示了求职应聘的现场,一切都是那么流程化。求职中的主人公拓人在推特上对面试一分钟自我介绍发表看法后,这样总结到:如何简短明确地展示自我,这就是求职的全部。求职者展示自己如何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确实不需花上很多时间,对于资本主义企业来说,购买到规定数目的合格劳动力商品即可,不必关注劳动力叫什么,个性如何,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
如果说文艺复兴发现了“人”,那么资本主义便是将“人”杀死,人的价值、尊严用金钱来衡量:消费能力高(有钱)受到羡慕,得到认可,人便充满了价值,没有钱,或挣不到钱,那么就是废人一个。资本取代了上帝重新定义了人的意义,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不再赋予人尊严,劳动创造快乐好像是很远古的事儿了,劳动只是谋生手段,异化的劳动使人痛苦,以至于有“放弃一部分人格才能正常工作”的说法。
“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劳动者失去了他们的名字变成了劳动力商品,求职者像货架上的物品一样任人挑选,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的逻辑,怀疑曾经学生时代思考出的“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的答案,然后贴上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标签,将它们扔掉。然而“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快乐”的社会,劳动者为他们名字自豪的时代,他们这样对待劳动:
“车间里,车轮像条弧线似的飞速转动着,加工的钢板在磨床上穿来插去;这角落刚冒起一阵电火的红光,那边又飞溅着紫色的火花。李少祥正眼花缭乱,耳朵里却响彻着机器的大合唱……假如说一个炼钢工人在炼钢时怀着一种怀孕母亲似的庄严心情的话,那么现在听见金属的切声和钢材的焊接声,就如母亲听见儿子在念书、在打球、在发议论那样,心情会变成快慰和感激了……”——《乘风破浪》,1959年出版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资本主义不仅仅异化了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扭曲变形,每个人恐惧着失业,精神上始终绷着一根竞争的弦,社会中普遍的竞争紧张气氛弥漫在各个角落,鬼魅般无处不在的“对手感”同样在同学朋友间存在,求职期这一气氛尤其压抑。冷色调贯穿电影全篇,开着黄光灯房间也没有温暖的感觉,校园里单纯的人与人间的关系,在社会竞争面前产生裂隙:五人经常聚在理香家,交流求职,拓人和瑞月报考同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却没有告诉对方,在公司偶遇两人觉得有些羞愧,理香对大家说不会报大公司,最后也一个人来这家公司笔试;隆良听到拓人介绍的学长是理科研究生后,脸上露出不屑、嫉妒神情(文科就业难);光太郎嘲笑理香给已经工作的前辈广发邮件打听消息的行为;拓人鄙视理香作为应届生居然制作名片,还写上学生时代的活动经验……
二、逃避的人
校园和社会是两个世界,这是即便不知为何但毕业生们都赞同的道理,因此拓人的学弟兼舍友光太郎,在繁忙求职期也在用心筹办社团的告别演唱会,在舞台上怀着对未来的不安,释放对青春的不舍。相比之下,隆良心理上则拒绝求职成为“公司上班的奴隶”,反感制度化的职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当一名艺术创作者。然而他的这种抵抗,其实是在逃避远没有学生头脑中温柔的现实,相比接收现实,积极主动面对压力的光太郎、瑞月、理香,更显得懦弱。
介于两种态度间,拓人则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清楚认识到学生时代进入艺术圈子从事舞台剧创作的想法很难实现,无奈接受摧残理想令人厌恶的现实,也像他们一样但散漫地找工作,并且一直活在内心虚构的表演舞台上。自身是被压迫的人却以权力压迫者的视角,对身边人冷眼旁观,在社交小号上对他们进行揶揄:同是求职者间的自然熟络,在拓人看来是弱者的聚集(拓人已经求职了两年,另外四人都是留级生),“非常令人作呕的气氛”;光太郎为追求喜欢的女孩而努力考和他不搭边的企业,拓人觉得十分幼稚,“以为自己是连续剧主角还是怎样”;对同样热爱话剧并付诸行动追求梦想的银次,拓人表示“他不好好求职,到底在干嘛”。
毫无疑问拓人也是在逃避,虚拟社交网络提供了逃避的去处:拒绝努力面对现实的人并不是“失败者”,他能在粉丝数、点赞数中获取认可、个人存在感。“鸦片”也远不止一种,总有一种方式能让失去斗志的人沉溺其中。逃避并不会解决问题,压力总有决堤的一天,拓人的社交小号早被理香知道,继瑞月后光太郎也拿到企业内定,内心慌乱的理香道出了拓人对现实的敷衍。“瑞月没被写过,但八成被笑过”,暗恋瑞月的拓人当然不会嘲笑她,然而身负母亲赡养重任的女性、他在乎的人出现在“观众席”上,这是真实世界对脑中虚幻景象的干预,内心戏舞台无法圆满,已然倒塌,现实赤裸裸再无力掩盖,羞愧的拓人在路上狂奔,跑到瑞月面前哭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三、直面现实
隆良接收了瑞月的批评,决定认真找工作,拓人放弃了自我麻痹,对银次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银次追求舞台剧的梦想,放弃了学业,放弃就业,每月一次公演,这起初对怀疑理想,又不愿接收现实的拓人而言十分愚蠢,拓人却又很在意嫉妒。影片最后拓人认可了银次选择的摆脱社会价值体系的生活方式,拓人则选择和普通人一样,怀着希望奔波着。银次这一人物在电影中始终没有正面表现过,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化身,追求个人实现的理想主义,跳出资本主义的逻辑自己来定义意义。
影片展现的是求职——对一生尺度而言非常短暂的过程,对青年人来说社会的残酷才刚开始显露,对劳动的异化,对人的异化,对劳动者的压迫从未停止,我们要怎样面对这样的世界?现实中的青年们看不到希望,漂浮于消沉情绪中,几年内“丧”已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丧”毕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随之而来的“佛系”则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资本主义要求劳动者疏离自己的负面情绪以便更好工作,劳动者个人也正认同了!“生活这样难了,负面情绪还让我难受,干脆避免情绪,平心静气”,佛系青年会嘲笑影片中几人的“不安分”,因为这些社会人已经怀疑尊严,从心理上放弃抵抗。在虚幻中自我安慰,逃避的人应当清醒,怀疑的请相信幸福是反抗争取得到的,不是自我压抑产生的。
直面而不逃避现实不代表我们认同这样的现实,被压迫的人需要改造扭曲的世界,获取真正的解放,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以至于在强大制度面前不得不妥协,个人完全的解放无疑需要建立在群体解放基础上。尽管问题是我们总体面对的,主观上却是以个人的面貌与冷酷现实对峙,各自为营:后革命的小时代,资本主义文化将社会化的人局限在他个人的情感体验里面,体会着各自的小确幸、小确伤,公共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被消解,进而被消费。
挣扎在物质上,困惑于人生意义中,没有名字的人们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呼唤群体面貌中个人的觉醒,在那之前,尽管无力感会困扰每个人许久,但我们仍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推动历史发展,争取自由幸福。




何者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