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世界

评分:
6.0 还行

原名:又名:

分类:动画 / 短片 / 家庭 /  加拿大  1972 

简介: Plot Keywords: Independent Film

更新时间:2011-08-12

积木世界影评:03在定格动画中,构建自己的世界(柯•侯德曼)

在搜集柯•侯德曼(Co Hoedeman)资料时,我看到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评价他的,“拍出小孩看不懂,大孩不爱看,大人不想看的动画片,也是需要水平的。”这个评价未必正确,但是足以说明,此君的存在,多少让人无法适从。因为,他在做着和大家不一样的事情。
该篇文章链接如下: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89266&PostID=16855191

本文章主要以,侯德曼所拍摄的三部短片:1972年的《积木Tchou tuhou》;1978年的《沙堡The sand castle》;1987年的《Charles et Françoisv》进行分析,阐述定格动画中:艺术家,在定格动画中创作中,构建并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以及在构建世界思想下,偶人制作的思路。
此三动画的共同点是:
1、导演为自己的动画片,设计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并为这个世界规定了,存在法则。
2、三部作品中的偶人,或者是说“拍摄对象”,都是在该作品的“存在法则”为前提的情况下,设计制作的。和传统、通常,不大相同。

对于定格动画创作,以及绘画和雕塑创作。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面对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我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心态:
其一是,描写模仿已有的世界。
其二是,构建一个崭新的,自己的世界。

之所以出现这两种心态,是和艺术种类本身的发展,有关系的。以西方绘画为例,在这个方面上显现的极具代表性。我个人愚见,西方绘画史,可以在印象派发展完善之后,作为标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部分,画家们所做的事情是,用自己的画笔描摹世界。而后面的部分,画家们则是在绘画技法、绘画主题两个方向上,都开始了构建自己之艺术语言和表现内容的工作。
以上文字,是我在读《西方现代艺术史》,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借此机会,向大家强烈推荐此书。(原著:H•H•阿纳森,翻译:邹德农、巴竹师、刘珽,校对:沈玉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1999年5月第二次印刷)另外,“印象派”一词,目前在国内,非专业领域使用的比较混乱。有必要作一下说明:十九世纪末,欧洲绘画中,前后产生了三个绘画流派,它们分别是: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除了三者的名字都和印象二字有关之外。从绘画本身讲,他们之间并没有传承关系。

之所以有这样的分界,原因是:
十九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所面对的问题是:“越是想再现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也就越认识到,真实并不完全在自然现象里,和简单的客观自然中……真实是阳光和阴影、浮动的行云、水上的倒影、是不断变化的全景画”。我们可以粗浅的认为,不管艺术家如何的去描绘自然,都是不能把自然完全的反映出来。而印象派的出现,则是将描摹自然的观念和技法,发挥到了极致。自此之后,西方绘画在描摹自然一事上。已经没有了可以发展的空间。于是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画家们“把绘画自身当作一种,以它自己的属性来进行创作的对象,它有自己的结构,有自己的规律。它超越和不同于,对人类和自然世界的任何幻想和模仿。”

绘画和自然现实世界的关系,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定格动画,依旧适用。
用一种极端的方法来看描摹自然世界的定格动画,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创作者如何的去追求人物运动的真实,或是画面的真实,我们都不可能比,使用演员拍摄的电影更加真实。就算我们已经达到了活人出演的水平。那么,定格本身存在的意义,就会荡然无存。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去拍电影来得划算。最起码,摄影机的开关,可以一直打开。
当然,有很多伟大的定格工作者,就是在作上述的事情。但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的身份,并不是定格动画师,而是电影特效师。比如,拍摄《金刚》的威利斯•奥布莱恩,拍摄《伊阿宋和亚尔古英雄们》的雷•哈里豪森。
当定格动画脱离电影,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后。从业人员面对,描摹世界还是构建世界,这个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回答,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积木》一片,导演的思路非常明确,故事发生在一个积木世界。除了积木,并无其他。而所有的积木,又都是采用了极简单、极常见的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这是积木世界中,所有事物最基本的存在状态。以此为基础,导演开始谋划,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生命的存在法则。纵观整个片子,所有的情节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设定出来的,所有角色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也都是在这个预先设定好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有的一切,只有在这个片中所表现的世界中才存在,才合理。离开了这个片子,法则消失了,存在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这种只有在预设体系中才合理存在的特点,是这一类片子的最大共性。
我们看《积木》一片。片中从简单到复杂,出现了:小鸟、甲虫、毛虫、男孩、女孩、龙,六个角色。这六个角色都是由方块积木组成的,只是块数不同。他们遵守着同样的存在法则:每一个积木角色的六个面上,都被绘制了相应方向的视图。当一个角色在场景中移动的时候,由积木的空间位移所解决。而这个角色的自身的动作,则是由六个块面上的视图变化所解决。将一个角色的运动,分隔成二维、三维两个部分,分别完成,然后再统一起来。小孩子的摔倒、跳跃;龙的前进;小鸟的跳跃;毛虫的爬行,无一不是遵守积木世界的游戏规则。尤其是在00:09:15女孩穿越积木墙的方式。00:09:40毛虫爬行的方式。

工作思路总结如下:
1、在剧本构思阶段时,导演设计构建一个世界。并规定这个世界中,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以及这些事物所要遵守的存在法则。
2、以此世界中所存在的法则作为依据。设计角色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节桥段。并以此来修正剧本,完善故事。
在拍摄前期阶段,大约是两种工作流程:
1、我们先构建世界,然后在新世界法则中编写剧本。
2、在已有故事剧本的基础上,用构建世界的方法,进行导演剧本的创作。
必须要提到的是,这两种工作流程都会面临到:构建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在某一个情节点上,发生冲突。或者说是:构建世界工作和编剧工作,发生冲突。这很正常,因为构建的世界是我们自己编的,这个世界是我们不熟悉的。编剧工作在进行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参考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熟悉的。当两者的冲突明显发生的时候,到底遵循那一边的法则,这个取舍,确实是让人头疼。
若是从创作者自身来说,构建的世界法则,应该是一部作品中最要紧的东西。动谁,也不能动它。否则的话,工作本身的意义就失去了。但是若从娱乐观众的角度说,只要大家觉得好看、有意思。偶尔出个纰漏,确实也无伤大雅。关键在于,我们为什么拍,拍完了,到底给谁看。只要相对应的受众群,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以在下愚见,真就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艺术创作,从某个角度上说,并不是创作者自身的事情。创作之后,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依旧是艺术行为的一部分。我们是要把观众的情绪考虑进去的,毕竟艺术创作中,展现自己的想象不是最终目标,还要有激发受众想象的阶段。关于此种编导思路,我推荐《骇客帝国动画版》中《超越极限beyond》一集。故事的编剧,完全是在“骇客帝国”的世界法则下,进行创作。导演没有挑选打打杀杀的故事桥段,只是在阳光的色彩下,讲述了几个小孩子的游戏,视频链接如下(00:54:0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0NjUyMDQ0.html
补充说明的是:之所以使用西方绘画发展作为类比,而没有使用中国绘画。原因是,中国艺术创作,在很早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把绘画自身当作一种,以它自己的属性来进行创作的对象,它有自己的结构,有自己的规律。它超越和不同于,对人类和自然世界的任何幻想和模仿。”而我们的表演艺术,诸如昆曲、京剧,从他们一开始诞生,就是这样发展的。

《沙堡》一片,曾获1977年的奥斯卡动画短片奖。当然,奥斯卡的动画短片奖,历来没有统一评价标准,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得了这个奖项,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如何了不起,我还真说不上来。《沙堡》的形象简单,故事简单。导演一上来,明确地做了一个沙子的世界,沙子世界里面产生了各种生物。他们做的事情,完全符合他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就连字幕的出现,依旧是在沙土地上,勾画出来。

《Charles et Françoisv》是法语,如果是英语的话,则是《Charles and Francoisv》。故事情节,犹如散文,充满了一种淡淡的青涩。法语的对白,和非法语的思维方式,不把它放到艺术片的领域中都难。如果观者耐不足性子观看,绝对无可厚非。其实,抛开剧情,看一分钟,或是看到结尾,对于我们在思路上的扩展与启迪是完全一样的。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使用二维的纸片进行定格拍摄,是《积木》思路的延展。二、三维的结合,比《积木》做得更纯粹。而且为了强化这种二、三维的结合,影片中加了很多旋转镜头,和景片的移动。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