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2

评分:
6.0 还行

原名:Mission: Impossible II又名:职业特工队2(港) / 不可能的任务2(台) / 碟中谍II / M: I 2

分类:动作 / 惊悚 / 冒险 /  美国   2000 

简介:

更新时间:2018-10-09

碟中谍2影评:土味话剧不可取

前阵子去看新作,回家重刷了系列,果不其然第N+1次跳过了Ⅱ。
很多人苟同,片子错在情节拖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不少观众也直指:导演想融入自己的风格和手法,但是吴Sir,不管是什么元素,即使暴力美学,也需要灵活运用呀。


我来深析一下,这个“拖沓”,怎么个拖法。
直接因素:剧本
只要讲故事的你都可以归类为“剧情片”,但一部作品的风格可以是多元化的,主打的风格类型也不一样。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拍一部“大型爱情惊悚喜剧片”!没错,“惊悚”和“喜剧”……
就拿这部,乃至整个系列来讲主打的都不只是处处反转的剧情走向,比其更重要的应该是畅快无比的视觉盛宴。阿汤之于《碟中谍》,就如不少影迷爱看成龙和他的动作片一样,人家是打星,拍的也是动作片,就这两点有任意一个,观众都不会对吴Sir剑走偏锋的做法买账的。(你俩谈恋爱就算了,别忘记拯救世界啊,搞得好像你俩环游世界,有一天女朋友不小心掉井里,你把她捞上来就没别的波折了。一众编剧跟导演各打50大板!)
讲白了,弄巧成拙。我想看WWE,你却给我拿一个放瑜伽的碟片,还是个教学视频,还没看这人做几秒动作,又要听他bb半天……打扰了

间接软肋:便秘剪辑
先说一下镜头衔接——
这几乎是影视行业的通病,频繁得就和人说话时常犯的语病——“‘没’做xx事情‘之前’”一样多。拿综艺节目来说,为捕捉精彩细节,嘉宾在节目上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句话能被回放3、4遍,如果真的有必要捕捉,那无可厚非,但如果每隔三五秒都要来一次这样的回放,跟鬼畜也没什么区别了。电影也一样,举个栗子:
假设Ethan正凝视着一张照片,蹙眉深思。这张照片是IMF破案的重要线索,在之前的剧情里成员们也一直在极力找寻。
镜头一:这时机位在书桌前方,一个远景从右移到左;
镜头二:固定镜头,卡在书桌边,近景平拍阿汤的帅脸;
镜头三:侧后方手持,呈现Ethan的背影,镜头略晃,好似一个人在角落里暗中观察;
镜头四:镜头慢推,近景变特写,仰拍,可以看到照片背面的一角;
镜头五:反打——身后俯拍,镜头慢推。照片内容呈现在画幅里;
镜头六:接镜头四继续推进,慢慢停下,持续2秒。突然背景里出现一只手持枪对准Ethan后脑;
镜头七:大远景,持枪者露面。
……
接下来就是对峙→打斗→逃窜辣
这样的镜头量不算多,平均每个在2秒左右,可以合理地表达Ethan在思考时遇到了状况。
可如果,Ethan每研究一个线索、每思考一个问题、每说一句话都要用几个表达重复的镜头去铺垫,我们就会在一定时间内Get不到足够的信息,整部戏的叙事节奏缓慢,进展拖沓,进而出现审美疲劳的症状,尤其在《碟中谍》这样专打鸡血的动作片里,这样的硬伤无疑致命。
总之,当你准备拿笔把书上的重点内容做标记,你却把所有的内容都画了一边,那就和没标记一样。

还有一个问题我要拎出来单说:配乐的运用
天朝人对音乐的着迷,是一种独特的魔幻。大街上,商场里,广场(或任何一个空地)中央,公交车上,路人的手机里……所到之处皆为La La Land...而且播放的一定是DJ舞曲(原曲不是咚呲哒呲也要给你改成咚呲哒呲)。
似乎是因为咱们国人喜欢热闹,但经常把热闹变成吵闹,就如店铺门口的大音箱,你放音乐可以,但那音量跟轰趴一样,别说进店光顾了,谁都不想靠近你。还有广场舞,暴走团队,无论噪音还是霸占地盘都是出了名的扰民!(我真不知道暴走团里背音箱的那位自己怎么受得了的,我离老远耳膜都要破了)
所以这是要表达什么?影院放映时的技术失误,导致音量过大影响了观影体验?
肯定不是说这个……片子不好当然不能怪影院。
我们再联系一下实际,我们用手机看视频,我们不功放、不扰民,戴上耳机文明娱乐,自己把音量调到适应,逐个地翻看各种视频,but这时我一定还会觉得吵。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无论视频内容是什么,做视频的人一定会配上音乐!管你是对着镜头搞怪,还是拍身边景物,宠物出糗也好,搞笑的反转也罢,不把视频里铺满各种歌曲誓不罢休。
其实呢,我是在看视频,只要不是音乐表演相关的视频,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看,看幼儿牙牙学语、步履蹒跚的可爱模样,看一两个人对着镜头讲笑话,或者分享生活经验,看自媒体小编讲解知识,这些适当掺杂一些音乐也无妨,可千万别喧宾夺主,人家看视频还是更注重画面内容的。
因此,电影也一样,只要表演形式不是歌剧、话剧,就更应注重作品的拍摄技巧、演技呈现、特效包装以及叙事手法,音乐只能作为陪衬起到辅助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何称其为“配乐”或“插曲”。
单拿吴Sir这部的配乐来看,可以找到许多影视作品里的惯用手法——一般来说,当故事进行在不同的地点时,配乐风格会随之变化。比如来到中国时,就会出现一点五声音阶的大调,当剧情转移到伦敦时,又会来一段严肃高贵的的爱尔兰古典民乐……以此类推。但是当观看前30分钟,从Ethan休假攀岩→寻找队友→亲密接触→营救队友,这一过程在各种巴洛克慢板协奏曲的贯穿下变成了男女主+女主前男友三角恋的调情故事,这一巨大反差让我的观看过程变得度日如年。
反观“三许”(没错,就是开辟了港片和粤语歌时代先河的三兄弟),这一点就做得就挺不错。第一次看《半斤八两》,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片头是一个MV,音乐是为电影谱写的同名歌曲,之后的正片里几乎所有配乐都是由这首《半斤八两》的旋律变奏而来的,贯穿了整部影片。每一段旋律的风格是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的,整体看下来毫不违和,甚至成为了一个新的角色。
他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少配乐师也尝试过“变奏”技巧,但也存在一定难度,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只能说吴Sir,没对比就没伤害。


如此看来,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需要给观众传达足够的信息量。“传媒”这一行业就是利用传达信息来表述思维,交流看法,从而影响到他人,声画、文字这些都是传递信息的方式,如果连信息的传播都做不到位,做这一行也就失去意义。好比两档脱口秀节目摆面前,其中一档主持人可以在一句话里抛出三五个梗,另一边有三五个主持人,七嘴八舌半天只能把自己说笑了,而你看着这情景只想把笑的人打一顿,脑回路没问题的都会选前者好吧。
好效果的呈现也需要讲究方式,最理想的表达一定是一气呵成、精准流畅的。仍然拿脱口秀举例,尉迟琳嘉和黄西都是我喜欢的主持人,但非要选一个我更喜欢尉迟,因为他可以在一段三五分钟的录制里完全脱稿,并做到准确无误、轻松自如地把话都传达给观众,其实很多同行都还很难做到这点,相比起来黄西这位高学历海归似乎还不太适应脱口秀舞台,即使对着手卡念起网络段子,也时常用重复表述和语气停顿来铺垫笑梗。这已经算不错的了,起码黄西还能让观众乐起来,说明他有不错的控场能力,真正垃圾的主持人毫无表达和应变能力,还总被自家台过誉成扛把子成天标榜。
电影这类“节目”也如此,“节目内容”是编剧着笔的,“节目录制”是导播(导演)的任务,如果说演员就是电影的“主持人”,那导演就是“幕后的主持人”——你需要时刻确保所有拍摄机位、台上人物、服化道都没有问题,还要应对各种“播出事故”。你就是“节目”的质量担保,工作前要做足功课,工作时要有强大的心脏。你可以根据需要,让其中的过程“慢”下来,有时“慢”也是种艺术,但你千万不能“拖”,这一旦没hold住,就变成一种糟糕的体验了。
一句话:吴Sir,少玩抖音多学习~


最后庆幸自己不是专做内容的自媒体,不用为了自己的内容有理有据而要到烂片里截取各种画面和片段,能表述清楚就足够了hiahiahia

碟中谍2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