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

评分:
6.0 还行

原名:长江图又名:Crosscurrent

分类:剧情 / 爱情 /  中国大陆  2016 

简介: 当代,中国长江沿岸。

更新时间:2018-11-13

长江图影评:我在起点遇见你的终点,我在终点与你初次相见 |解密柏林电影节华语片独苗《长江图》



我厌恶人们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长嗓音呼喊
庆祝自己的存在
我厌恶生命的礼赞
悲伤高于快乐
纯净高于生活
——上海 吴淞

国产电影中有关长江的电影不多,章明的《巫山云雨》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都和三峡有关,侧重的是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像长江这样一条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成为民族图腾之一的河流,如果在电影中没有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庆幸今年有了《长江图》。
经过《路边野餐》洗礼,观众对艺术片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不能说多喜欢艺术片,而是心态放轻松了:艺术片也不是洪水猛兽,也不至于看得昏昏欲睡,多少能领会到电影之美。《长江图》的上映,继续了国产艺术片在普通观众群体中的放映探险,不同于《路边野餐》的是,这次的探险或许更加剑走偏锋。
因为《长江图》是在刻意而精心雕琢地为观众设置障碍,简单来说,它在故意和观众“过不去”,这可能会冒犯一些秉持“电影就是个开心消遣”观点的观众,因为《长江图》可娱乐不了你,只会让你如堕云雾,一步一重天。
本片的英文名字“Crosscurrent”,本意是横流、逆流而上之意,而作为电影,在当今电影浪潮的冲击下,大有逆流而上,挑战观众的意味,而拍摄过程,更是逆势而行,多次因为资金问题拍摄中断,八成以上的内容全胶片拍摄,加上本片的题材与气质,让这部电影与当下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是在微信电邮垄断的当下,给意中人手写一封毛笔纸信,不合时宜,却浪漫无比。

这种浪漫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期待:物理层面上就是摄影,侯孝贤御用的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加上胶片拍摄,给这部电影近年来绝无仅有的画面质感。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也奖励了这种逆世而行的勇气。氤氲缥缈的长江也只有在胶片的颗粒效果中才能透出深具历史意味的美感。观众最期待的就是在大银幕上沉浸在这种画面美之中,如痴如醉。
但摄影之美并不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多少自然人文纪录片的画面也登峰造极,但并没有电影感——因为画面与剧情、与影片主题、精神基调是无关的,或者是缺乏诉求的。对于《长江图》来说,只有搭配故事文本,这种胶片摄影的画面美才有意义,不至于虚幻到漂泊无根。
挑战就在于这一点:《长江图》的故事文本充满了多层隐喻和指射,故事文本既包括高淳船长溯游而上的基本故事线,还包括那本未知作者的诗集(注意,这本诗集的创作时间是1989年,此中大有意味,可以后台交流),以及一些传说故事。复杂的故事还有多条时间线,不仅有高淳的这条现实主义时间线,还有女主角安陆的逆时间线,高淳溯游而上的过程,是安陆“返老还童”的过程。诗集的创作时空、高淳的时空、安陆的时空、长江传说的时空,这些交织缠绕在一起,共同完成了魔幻长江的叙事实验。
估计不少观众会抱怨:怎么艺术片老玩儿时间诡计,就不能老老实实按照现实时间逻辑讲一个故事吗?——这并不难,但之所以这么处理并不是故弄玄虚,是为了隐藏。
隐藏的到底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历史的创伤。刚才提及的多层时空,每一个时空都有巨大的创伤,可能是关于家国政治的,可能是关于儿女之情的,可能是关于自然与地理的(三峡大坝的建立,三峡库区居民搬迁的血泪史)。有趣的是,隐藏这些创伤,正是为了表露这些创伤,隐藏只是伎俩,是艺术手段。直接告诉观众,那太容易了,反复琢磨,深入体会,走进电影真正表达的主题,如梦方醒,这才是艺术电影刻骨铭心的一点。
电影中出现的多首诗歌,正是表露这些“隐藏”的钥匙,《长江图》中诗歌的出现并不是以旁白形式,而是出现在画面中,成为影像的一部分,这些诗歌更偏重于哲思的类型,关于佛教、女性、人生命运的一些片断思考,高淳在荆州万寿塔中经历的“辩难”,与安陆在船头船尾的幻境中交接诗集的对话“我经历的,你不必再经历”,都和这些诗歌相映成辉。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发动机不停咳嗽
我压低声音穿过温暖的县城
怕人听出心中怨恨
——江阴 黄田港

我厌恶坚硬立耸的信仰
山清水秀的长江
和所有确定无疑的爱情
——荻港 万寿塔

我珍惜我灵魂的清澈
我忠于我不爱的自己
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参加了日常的邪恶
增添了新的痛苦
——彭泽 小孤山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观音阁

我诅咒我走过的路
我读过的诗
我献媚众人的表演
我离开独行之道的那一刻软弱
——宜昌 三游洞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所以期待一个女性
——丰都 鬼城

你是即生了证的旗帜
你是对峙黑暗的铠甲
——江安 涩岗

总有一天
我们会穿越船的渡口
都会变新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看见你的笑容
——宜宾 三码头

剧情解析
高淳(秦昊饰)因为在大城市混不下去,所以回到老家继承了父亲 的货船,成为了广德船长。父亲去世后,他开船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而上。在行驶途中,高淳逐渐发现在不同码头上岸时都会遇到同一个女人安陆(辛芷蕾饰)。这个神秘女人引起了高淳的关注,在逐渐迷上安陆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不仅是逆着长江航行,更是逆着时间前行,探索这个女人和他自己的过去,以及长江的过去。
从剧情简介上来看,无非是秦昊饰演的青年船长高淳,开着货轮沿江而上,沿途不断遇到同一个女人,最终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但是故事在电影中却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反而是打乱时空,让记忆和现实两条线共同发展,最终成功把观众带入云雾之中。
电影两条主线,一条我们称之为船长高淳沿江逆流而上的过程,是随着电影而发展的正叙;另一条我们称之为女主角安陆的一生经历,主要通过高淳的记忆来展示,是倒叙。
若是看得仔细,很明显就能发现电影中的女主角安陆不断的出现,行为诡异,前后不一,甚至一次比一次更年轻。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在高淳沿江而上的过程中,他其实并没有遇到任何一个女人,这些所有的女人都只是高淳记忆中安陆的化身而已。
简而言之,在电影的现实里真正存在的只有高淳一个人,而安陆只是作为他的记忆存在的,而这一些记忆从长江尾直到长江头,一直都存在,被高淳的这次逆流而上的旅程串成了安陆真正的一生。
理解了这前提之后,对于电影中的大量因为支离破碎而显得莫名其妙的情节就不会感到疑惑了,甚至能够慢慢地捋顺整个故事了。
首先,故事从上海开始。高淳在上海港散步,第一个关于安陆的记忆出现,安陆是一个接客的妓女。

接着货船停在在江阴,第二个关于安陆的记忆出现,高淳与身为妓女的安陆做爱聊天。

南京。高淳在江边芦苇丛中散步,第三个记忆,安陆试图投江自杀,而高淳奋不顾身地救下了她。

荻港。高淳缓步登塔,却听到塔尖一直有僧人与女人对话的声音传来,却不见人影。第四个记忆,安陆曾流浪直荻港附近,并与僧人辩驳,为自己的罪恶祈祷忏悔。

安庆。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的一段记忆。高淳与安陆曾在此偷情,做爱、做饭、偷菜、散步,相处许久,生活平淡美好。高淳希望就此留下,但终究还是走了。可是安陆的丈夫(王宏伟饰)发现了这一切,割腕自杀身亡。
彭泽。高淳随意游走,又一段关于安陆在此地的记忆。安陆曾作为尼姑在此修行,遇到前来给师太送过冬棉被的王宏伟,并与之结婚。
关于彭泽和安庆的这前后两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关于安陆一生的记忆是以倒叙了展示的。正叙理当是,安陆先在彭泽遇到王宏伟,与之结婚,然后在安庆与高淳偷情,造成王宏伟的自杀。
鄂州。安陆湿漉漉地游到江中观音阁,苦读经书,望着江上逆流而上的高淳的货船。
接着货船穿过三峡一段,高淳在江边小镇游走,关于安陆的记忆却始终没有出现。其中有一段高淳参观某个景点时,导游在旁介绍说,此地为原景再造,整座城市都被淹没在三峡水库之下,所有居民全体搬迁。非常明显地暗示了,此地没有安陆的记忆是因为这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地方了。
三峡过后,高淳独自开着货船继续前进,安陆的记忆再次出现,出现在山岗上、江中、货轮上。电影以一种极其诗话的形式表现出,曾经高淳与安陆在此地有过争吵和和解,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最后,高淳拖着受伤的身体到达了长江的源头,此地埋葬着安陆的母亲,边上题字为:安陆永远和你在一起。出现这一行字的镜头是从下而上,倒叙地展现出这行字,又一次非常明显地暗示整个故事的倒叙性。

所以回到最开始说的两条主线,其一高淳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沿江而上运一批货,却因为他对安陆的记忆而造成许多无谓的麻烦,最终没有完成任务,被人买凶捅伤。至于,这一过程的各种麻烦,以及货物具体是什么也同样是个谜题,值得再考虑考虑。
其二则是安陆的故事,其实也非常简单,只不过倒叙的方式让它看起来复杂而已。故事正叙该是如此:安陆在长江源头安葬了自己的母亲,沿江而下遇到了高淳成为恋人(或者可能原来就是恋人),在三峡附近产生争吵并离开彼此;安陆去道观修行,与王宏伟结婚;婚后却再一次与高淳偷情,造成丈夫自杀;安陆为之忏悔,试图自杀,最终成为妓女。
故事的情节大概就是这样了,前提就是前文所说的,两条主线,一条倒叙,一条正叙,明白这一点,看懂这部电影就不再是难题了。

隐喻分析
1. 故事到底是什么?
故事通过时空拼凑,形成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浓郁的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时空错位的魔幻爱情故事。
老船长的儿子高淳(秦昊)在父亲过世后,在船上捡到一本诗集。他沿着长江逆流而上送货时,发现诗集里出现的地名都是长江沿岸的城市。而在这些地方总是会出现一个叫“安陆”的神秘女人(辛芷蕾),她的相貌和气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高淳会上岸与她做爱,对她怀有好奇,当他察觉这一切的不对劲,他已开始痴迷地追寻她的踪迹……最后他与年轻的安陆相遇,如同顿悟一般。
安陆和高淳在很久以前就认识,高淳随父亲出航,途中与安陆相识,二人相爱,高淳在船上沿途经过的每个地方都写下诗歌,最后到了宜宾三码头时,写下了第一首诗,时间是1989年,一个政治隐喻极强的年份,也是多数导演都会在这里做文章的年份。二人分开时,高淳把自己的诗集送给了安陆,在电影里其实隐喻过的,在高淳抛锚的三峡水道上,看到了安陆在广德039号的前方一条船上,安陆高声朗读长江图里的诗集,这时,高淳看到了那条船上年轻的自己对安陆开玩笑说不要糟蹋我的诗。
2. 高淳为什么要撕掉那本诗集?
这里是电影的高潮,也是情感表达最为浓重的一场戏。导演说能正确回答出这个问题,基本上就看懂了整个故事。高淳撕掉诗集前是这样对安陆说的:“你不需要诗歌,你不必再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这句话是很感人的,他以为毁掉了诗集就能够拯救安陆。让她不开始痛苦地修行,不陷入怀疑自身有罪的困境,不沦为岸边一袋土豆就卖身的妓女。也能把这句话当做是高淳说给自己听的。他浑浑噩噩一无所成至今,那个质疑一切写着厌世诗的文艺青年,也早被抛在脑后。在宜宾的二码头,第一次遇见安陆的地方,他又拿起了笔……
3. 安陆到底是人还是鬼?
安陆身上有太多暗喻,她可以是佛是水鬼是河神,是长江,是高淳爱过的每一个女人……
我们就先把当作一个人,才好讲导演所谓的“闭环故事”。她这条线是逆向叙事的,她的结局和关于她的答案在一开始就给出了,事先不知道的话,就非常容易忽视。
安陆有提到过自己的身世,父亲为了修行抛妻弃女。她从长江的源头逃出来,想要重走父亲顺长江而下的修行之路。在路上她遇见了高淳,上了他家的船。高淳给了她自己的诗集,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用诗写下自己的心境,所以,带着高淳的诗集,安陆走遍了高淳曾经走过的土地。两人分开后安陆沿江流浪,停在滕州的观音阁修行,在这里遇见了她后来的丈夫(王宏伟)。安陆和逆流而上送货的高淳再次相遇,两人相恋。
安陆为了他放弃修行,没想到却被他抛下,所以才有她在江边骂他“没用,我为了你放弃修行,你却不敢见我”这一幕。“你以为你能躲得了我吗?这是我的长江。”安陆后来结婚,又出轨高淳,被她丈夫发现。
她的丈夫因此自杀,她更加觉得自己身上罪重,于是,她到了荻港的万寿塔和主持辩难,问到了自己的罪,问到了什么是信仰,有趣的是,和尚用佛家的禅机告诉他,罪责不是她的错,但她说,人一生下来就有罪,我们可以细想,安陆的观点,其实是西方的基督教义,人生来是有罪的,原罪和救赎是西方的两大意识。后来,为了赎罪,她想跳江自杀却没成功。最后她做了妓女,在江边卖身,第一个客人……还是高淳。
4. 安陆最后修行的状态?
安陆最后做了妓女是彻底地堕落吗?不是,她是经历了一切彻底地顿悟。
卖淫也是一种修行,这是宗教的逻辑,宗教中,有一种说法叫“圣妓”,女性要打开释放自己的身体,追求一种超脱与自由。
第一次的时候,高淳问安陆:“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她回答的是——“我也爱很多人。”这就有一种神爱世人的状态了。电影最后是几个神佛的剪影,最后定格在安陆的背影,暗示再明显不过。冯梦龙《喻世名言》里记载着一个故事:"观音大士见尘世欲根深重,于是化身美色女,投身妓馆,一般接客。境内男子见其绝色,尽皆倾倒,乃与之交合,交后则欲心顿消,欲根淡断。一年后死,众男子合力葬其尸。有名胡僧过境见其墓,大礼膜拜,众人说他错拜了娼妓坟墓,胡僧就说这娼妓是观世音化身,以彼大法力,来度世间淫人。众人不信,挖土破棺,只见骨节联络,交锁不断,色如黄金。正是黄金锁骨菩萨。"

安陆是否就是那个黄金锁骨菩萨?
安陆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存在这个世界便是占有它的资源,所以才以苦难修行。这不是高淳一本诗集所影响的,无论有没有诗集有没有遇见高淳,她都会修行,她的人生注定要偏执地追寻答案。也曾有同伴,一起去拜佛的女生,开着心仪对象的玩笑。
导演说她是美的,因为这份美所以伤害了同伴,因此安陆才觉得自己亏欠世界,占用资源。
多半是对方心仪的对象喜欢上了她,不过这些都被删减了。
在万寿塔,她和和尚辩难那里,才知她心中的困惑。
这时她似乎疯魔的状态,质疑宗教信仰,和尚被她逼问的答不上话。其实她所质问的,在她心里都已有了答案。

从上游到下游,安陆与高淳初遇,相恋,然后分手,去修行,在丈夫眼底出轨,跪在佛前忏悔,与僧人问道,争论人生的意义。她说活着是罪,活着就总要想着怎么活得更好,去跟别人抢,跟别人争。最后,她选择牺牲自己,做一名妓女,去"爱很多人"。
安陆看似变了,实际却没变,从清纯到放荡,她始终是个女人,一个真正的女人,近乎于神。
或许安陆就是长江本身,千万年来只是静静流淌,

在宜宾之前的上游,是纯洁的长江:两岸的青山下,是扎着两个小辫的安陆在和高淳读诗。
到了中游,是迷失的长江:高淳用钢笔在地图上狠狠划出一道三峡大坝,穿透了纸背。在云阳,在巫山,在巴东,在秭归。高淳都打下一个问号,安陆在这里消失了。她随着三峡大坝建好后淹没的小城一起消失了。在云阳被迁移后的张飞庙,高淳茫然地听着导游广播里机械的讲解,怅然若失。

到了下游,是神性的长江:在南京在上海,她每天接待无数客船,任凭千帆百舸在她身上淌过,她也只是默默流,于是人们习以为常,再没有人记得母亲河。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拥抱,或许还会有一个年老的船工爱着长江,放走了大鱼。或许还会有一个男人记得那个衣衫褴褛的妓女安陆,在她死后挖开墓穴,发现她的原身,竟是一具光灿灿的黄金锁骨菩萨。
5.鱼
江边的习俗,长者过世需要抓一条黑鱼养着,不投喂食物等到黑鱼自然死亡,长者的灵魂就彻底安息了。(这是导演编的)高淳的父亲死后,他就抓了一条黑鱼随船养着。因为不吉利,招来船工武胜的不满,老船工祥叔也说“你爸的鬼魂在船上”。
武胜和高淳争执,想放掉黑鱼。结果失足落江,这时船的发动机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发动,武胜被螺旋桨绞死。
第二天,高淳发现黑鱼也消失了。然后祥叔放掉他们非法运输的白鱼(白鳍豚),自己也消失了。他留给高淳的纸条上还有一句话:“这条江有了鱼,就活了。”不知道为什么台词和字幕没出来。白鱼第一次出现是在宜昌,高淳拉不动锚被困住,它帮助了他。这也算神迹的显现,紧接着高淳就看见年轻的自己和安陆,两个时空交汇。鱼在佛家看来,象征着脱劫和生机,黑鱼和白鱼在片中的出现,其实细细想来,黑白双鱼,难道不是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吗?
6.和悦洲传说
在和悦洲,安陆告诉高淳一个传说,说是古代巴蜀富商夜宿和悦洲,遇到了一个貌美的女子,晚上和女子结合,第二日,富商发现自己变成了女儿身,而女子变成了男儿身,女子离去,富商独自留下,等候着下一个前来的人。这个故事,其实暗含的就是告诉高淳,此时的安陆并不是真实。女子和富商身体互换,但是灵魂还在,女子带着富商的肉身继续修行,而其实,这里已经告诉了大家,安陆其实是在过着高淳曾经经历过的一切,而高淳,也在安陆曾经的行迹中得到修行。
7.长江源头的秘密
高淳一人去了楚玛尔河,在长江的源头,看到了安陆的母亲的墓,墓旁是一个老人在守着。有人说安陆与母亲合葬在了一起。我觉得有道理,高淳抚摸墓碑上的“安陆”二字,被一旁的阿公喝止。老人一身西藏喇嘛的打扮,一脸沧桑,独自一人守着母女俩的墓。在铜陵,安陆说她的父亲一意修行,抛弃了母亲河自己。那么这个老人,应该就是安陆的父亲。之前高淳与安陆那么多次时空交错地相逢,没想到起点就是安陆人生的终点;在长江源头终于与她处于同一时空,可惜伊人已逝。
至此,我所能看得出来的意向和隐喻已经找到,其他的以我的水平还达不到。



导演说诗是电影中时空的线索。船将至宜宾,高淳眼前出现了安陆的幻觉。安陆读起了作于起点上海的一首诗。“我厌恶人们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长嗓音呼喊庆祝自己的存在 我厌恶生命的礼赞 悲伤高于快乐 纯净高于生活……”这首诗说明了很多。后文大意说,诗集是“仇恨与爱情的证明而不是业力的一环”、“当眼睛微微湿润 便得心安”。然后高淳对安陆的幻影说“你不必再经历一遍我所经历的一切”,随即将诗集撕碎,任其飞散。我以为,此时的高淳已经经历了安陆所经历的一切,目睹了她的一生,她的选择,她的答案,只希望自己的纠结不再牵绊她。除此之外,高淳年少时孤傲清高,然而人到中年丧失诗意情怀,事业上也一无所成。在旅途里与安陆的不断相逢中,他也在不断思考。虽然年轻时的诗放到这次航行简直是“神预言”,但年少时的他只会写诗,徒有一腔愤懑;而现在的高淳获得了“心安”,放下了意气与矛盾。他不再需要诗集来提醒自己了,他不会忘记年轻的邂逅,也不会面对现实束手无策了。
在彭泽有这样一首诗,“在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加入了日常的邪恶增添了新的痛苦”。有人分析,作为男性,高淳只是靠写诗问道求索,而作为女性的安陆,反而敢于用身体和青春去寻找答案。从这一点来看,男性显得“软弱”,以及高淳安陆二人的不同。
三峡工程,居民大规模迁徙至新城,古址不再,传说回荡。特别是片尾人们在长江打鱼游泳的老录像,探讨了现代化对人民生活及长江本身的影响。
安陆在万寿塔中问佛。“信仰不需要神迹。信仰本身就是一个神迹,人类的勇敢和尊严!信仰是对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无条件接受。罪是冷漠。”这段话反映了安陆偏执和性格和刨根问底的价值观,也蕴含了影片对信仰的思考。这里也有一首诗。“我厌恶硬挺高耸的信仰山清水秀的长江 和所有确定无疑的爱情”。

不过,能否看懂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作品一旦完成,解释权就不在创作者了。尽管杨超有自己的表达内容,但从目前对该片五花八门的解读看,这部片的晦涩也许能发散出更丰富的主题。


诗歌之于电影,恰如钢琴之于交响乐,留白之于国画。一言以蔽之,电影是包容的,是和蔼的,是博大的,他可以接受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交合。有《音乐之声》这样以音乐入画的音乐电影,有《悲惨世界》这样以歌剧演绎的歌剧电影,当然,你不能否认的是,也要有诸如《路边野餐》、《长江图》一样的诗性电影。
很多人说,诗歌简洁却不明了,晦涩且难懂,所以,诗歌是小众,诗歌是孤芳自赏,诗歌是闭门造车。当诗歌与电影结合,产生的效果是,诗歌读不懂,电影看不懂。但是,你会因为读不懂诗而拒绝它吗?

有些朋友会说,电影就是一门大众艺术,是给大众看的,看不懂的就不是好电影。
电影艺术中,艺术欣赏的心理同样具有保守性和变异性。
保守性体现在,观众看电影时,依旧以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来进行品评艺术作品,比如,看惯了好莱坞电影的观众看艺术电影会非常痛苦,原因是好莱坞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具有剧情简单易懂、视觉审美体验、台词呈现通俗化,所以,养成了看电影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考虑主题的观影习惯,此类观众对于电影,仅仅是从中渴望获得娱乐快感。
变异性体现在艺术作品在被冷落多年以后,随着受众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个人阅历、社会环境的改变,逐渐理解了作品所深层次的含义,意识到作品的艺术价值,诸如贝多芬的作品《英雄交响曲》公演时,备受冷落,遭到多家报刊的批评,声称是“它是任意追求独创和怪诞的结果”“一部冗长难懂的作品”,但是,多年以后,《英雄交响曲》成为一部旷世之作。而同样的,对于诸如《路边野餐》《长江图》这样的电影,很多人也是说烂片、追求独创忽略市场、眼高手低、刻意为之等,甚至是恶语相向,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会和《英雄交响曲》一样高,但它一定是一部好作品,这是不容置疑的。
我个人认为我对所有的作品态度都是宽容的,但对于尤其是这样的作品是内心偏袒的,因为导演敢为之,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环境下。
作品的创作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而欣赏同样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来自于你的受教育水平、欣赏能力的高低、个人阅历的丰富与否、掌握知识是否广博。如果你看不懂一部用心做的电影,那么,除了作品的主观性强,还来自于欣赏主体,也就是你个人的能力低,无法欣赏,所以,别急着去否定。
之前看到一个同学在朋友圈大肆批驳《路边野餐》,对作品大加贬斥,我之后就把他屏蔽了,原因无他,你吃惯了肯德基,注定你吃不了法式鹅肝的,下次遇到看不懂的作品,开骂之前先想想,你自己是否具有了欣赏它的气质、能力和水平。
有些朋友总会说,你去看话剧了,你去听交响乐了,你听得懂吗?不好意思,至少我觉得,话剧、交响乐、艺术电影在我这里,比哪个明星的演唱会来得实在,至少,我的眼界是比你开阔的。说到这里,之前很多人问我观影习惯,其实我的原则是,我只会去院线看艺术电影,因为大片不差我这些钱,艺术电影我会看,多少有我的心意,如今艺术电影所面临的窘境,已经不是一个方励和一部《百鸟朝凤》所能说得清的。贾樟柯奔走呼吁,娄烨用禁影反抗,王小帅赔本赚吆喝,为的还是艺术院线的建立。

艺术电影自然有艺术电影的好处,而艺术电影注定不会消亡,因为,身为导演、演员、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他一定要有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其实今天所谈的《长江图》的价值高不高,能不能比得上《穆赫兰道》、《诗》,或者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不好判断,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秦昊至少可以抵得上一打吴亦凡了。
说起秦昊,我不得不说一下,《春风沉醉的夜晚》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娄烨是一个导演界打不死的小强,拍一部禁一部,拍完《颐和园》,广电买一赠一,送给娄烨八年禁影优惠套餐。
真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多支持一下国产艺术电影,毕竟,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就靠他们撑着了。

长江图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