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你和我

评分:
0.0 很差

原名:G線上のあなたと私又名:

分类:剧情 / 爱情 /  日本  2019 

简介: 小暮也映子(波瑠 饰)即将和相恋多年的男友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为了婚后能够更好的

更新时间:2019-12-05

G弦上的你和我影评:音乐作为爱好的意义

对音乐占有一定戏份的故事,暂且不谈其他,这里只以此为引子谈一下音乐及音乐带来的影响。
这部剧目前我看了7话,对我一个听音乐和演奏音乐的爱好者来说,觉得这部剧给出音乐的意义最终大概会落在:音乐可能让人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可以不顾外界纷扰的暂时全情投入,从而建立对人生的意义感与掌控感。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音乐达到专业演奏水平,做到对音乐演绎表达的独特乃至创新,但是在学习音乐、挑战音乐技巧、全情演绎音乐过程中的快乐远大于苦涩。一方面音乐可以是逃避现实生活的挡箭牌(虽然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情本身或者说借由音乐进入的心流/专注/投入状态本身就是会建立起生命坚强的意义感以及对一件事情的控制感,从而延展出疗愈心灵的作用,从而更有力量面对生活。从前7话来看,这部剧应该不会深入探讨音乐技巧学习练习过程中的折磨与收获,而只是放大音乐投入带来的力量,音乐在这部剧中更像是推动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媒介。
这段对白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我想大概作者已经在这里给出了答案。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演奏音乐,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事情在做的事情可以沉浸其中,而不去在乎其他一切发生的事情,对于爱好者来说,学习演奏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这样的瞬间。原本我以为全情投入是每个人的常态,后来才发现,就像这段对白:对于大部分人,让人全情投入的东西是找不到的。也因此,音乐或其他作为爱好才有了独特的价值。
我是非常业余的音乐欣赏爱好者,是一年听10场以上现场音乐会的业余爱好者。虽然多少能分辨水准高低却无法从专业客观角度分析(和弦对位等分析无力),所以我也会认同音乐很多时候靠的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和逻辑。但是我知道音乐有相当一部分结构的严谨性,我也坚持认为抛开基础技巧谈音乐的情感表达不是逃避技巧不过关的掩耳盗铃就是一种对乐理了解不多妄下结论的自以为是。毕竟——
我也是非常业余的音乐演奏爱好者,从初中开始自学洞箫,一直在面对自己音乐细胞的各种制约,听音准耳力不行,打拍子节奏感不在线,演奏动作上肢体不协调,好在气息控制马马虎虎。但即使这样,我从初中坚持到三十多岁的今天,音乐已经成为我生活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在演奏上也能够不至于难听甚至偶尔给人些感动。自学乐器演奏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过管乐最初缺氧的痛苦,吉他手指出血的折磨,打拍子读谱迟钝的绝望,动作僵硬双手协作的崩溃。在努力向一个目标行进时,对于我这种没那么有天赋的人来说进步并不快,尤其因为我儿时是自学且处在互联网远不及今天便利而几乎无人可问无处查资料的时代。但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音乐对我的意义,最开始自学的时候便只是“随便玩玩”,正如剧中的几位如出一辙。
女主角把音乐当成了救命稻草紧紧抓住,对于我来说,成长过程中音乐一样是。最初只要演奏出一点点旋律就非常开心,然后开始希望分享,因此我也经历了非常轻度的校园暴力:每当渴望分享我喜欢的音乐的时候,总有同学们恶语相向并挥舞拳头,毕竟在我所处的环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器乐作品远不像谈情说爱的通俗作品那么直观且具有吸引力。但是音乐本身仍然带给我很多控制感,自己也渐渐有了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在这样的自我钻研练习进步的过程中也给了我面对残酷校园生活与学业竞争的力量。
我相信剧中的主角们开始并不知道音乐会带来什么,但是最初《G弦的咏叹调》会让他们感动就已经建立了投入和热爱的前提,这就像一颗种子会一直影响他们。
“开心就好”,这也是我最初自学音乐的最单纯的动机。但是当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会好奇为什么没有别人演奏好听,每次研究都是一种进步,次数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虽然是不一定正确的理解,这也是自学和有老师带的区别。自我思考会带来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会给自己很强的信心坚持下去甚至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挫折,但同时自我理解也可能并不正确从而在乐器演奏练习上走了弯路。当我的演奏稍微能听的时候,慢慢我的目标不再是“开心就好”,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演奏的更好,这种坚持背后便是最初一如剧中人物来自《G弦咏叹调》的那种感动。这里说起来云淡风轻,但是看过《爆裂鼓手》或者《四月是你的谎言》等作品的朋友们一定多少能够体会在音乐技巧的研究、练习和精进上需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


最近,我通过线下小班课程学习新的乐器,也有了上面和自学差异的感受。我也真切的遇见了很多“去不去都无所谓”的同学,但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会问自己的初心。如果最初对音乐的感动一直在,即使经历了创伤,那么随着岁月流逝无论如何是放不下音乐的,这是音乐的魅力,也是对自己最初感动的重拾和交待,或者也有把音乐作为救命稻草的部分原因。所以虽然我没看过漫画,但是相信真於老师是不会就这样彻底放弃小提琴的,就像《四月是你的谎言》公生即使经历了那么大的创伤最终仍会回到钢琴一样。
对于线下小班跟着老师学习乐器,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之间的对比,每个人的音乐天赋各不相同,大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理解音乐和肌肉学习的速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不需要接触谱子就能记下旋律和节奏,有的人拿着谱子都打不好拍子(嗯,这个就是我),所以这里也存在较大的心理冲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之前说的,即使受到挫折,对音乐的热爱和自己的感动仍然会给自己希望让自己再次出发,即使学得慢但是在基础技巧部分,一定量的练习是一定能追上其他人的,这也给普通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一个很强大的奖励。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个小世界,你会感受到不同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一件事情投入程度的差异。从而当你走出音乐的世界面向现实的时候,也能够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对一些人也能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也就是构建起生命的价值感,这个意义远远超过获得音乐演奏技巧或者分享几首音乐作品。
有人问,有了音乐作为救命稻草生活就会好起来吗?对于我这样曾经试着把音乐作为救命稻草的人来说,不会,肯定不会,甚至我从未奢望音乐能够改变任何事情,也知道自己这一生都没什么可能做音乐相关的工作。但是——音乐作为爱好,攻克困难的技术很痛苦,但是跨越了每一个困难之后的喜悦会让你觉得之前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尤其对于天赋没那么高的普通人,但是每一次进步都带来无限的欢愉;你学习的是音乐,但是这个过程也是你面对自己的过程,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怎么弥补自己的缺点达到设想的目标,怎么分享你对音乐的粗浅理解,又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怎样的差异,进而明白每个人不会挂在脸上的情绪与内心。对于我来说,学习音乐是和自己沟通的过程,是全情投入绽放自己的过程,是聆听他人发现不同从而慢慢变得宽容的过程。音乐不会让生活变好,但是短暂的,一旦跨越音乐本身的难题,我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暂时逃避现实,我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安心的做自己,我可以在音乐的沉浸中获得力量,这一切都让我能够有勇气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每个人或许多少都有事情能让他放弃一切不在乎结果的去投入,有的人喜欢烹饪,有的人喜欢绘画,有的人喜欢唱跳,有的人喜欢篮球,对于我们这些不以此为生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些事情会让生活好起来吗?不,我们从未从希望生活因此好起来,我们喜欢这些事情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些,没有任何物质回报也会继续去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带来的全情投入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对于音乐或艺术,基础的技巧是绕不过去的难题,这个过程痛并快乐,快乐就像《交响情人梦》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收获,痛苦就像《闪亮的风采/Shine》崩溃了的演奏家,现实中就像拉赫玛尼诺夫经历过的无力。


同时音乐也是表达,也是一种语言,《Once》《海上钢琴师》等故事构建了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们,这里也可以用那句话:“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

在演奏给他人时,对于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都会面对《四重奏》那深刻的拷问:“按照客户要求来的是一流的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是二流的工作;开心的做事是三流;有志向的三流就是四流了。”我们对音乐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态度。
演奏给他人的同时,音乐也是演奏给自己的,有时也是寂寞的,一如《她比烟花寂寞》。同时也就有了希望他人理解的奢望,高山流水的故事才会如此动人,像电影《Like Sunday, Like Rain》这样跨越年龄之间的心灵相惜才会充满魅力,或许在艺术或理念上找到相互理解的朋友会比实际中找到对生活态度如出一辙的朋友简单。

音乐还有探索还有创新还有先锋实验还有和其他艺术一样的无限可能性,从John Cage到坂本龙一,从节奏变迁到十二平均律之外的世界,从我们自己几千年的音乐到其他国度民族的无限音乐类型……无限的可能性就像哲学一样探索和讨论不同的未知。

单单作为爱好,音乐或许并没有意义,但更深层次,人生同样没有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构建的。如果我们也曾有类似剧中人物对《G线上的咏叹调》的感动,那么这种感动本身就已然弥足珍贵。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