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上)

评分:
6.0 还行

原名:赤壁(上)又名:赤壁 / Red Cliff

分类:动作 / 历史 / 战争 / 古装 /  中国大陆   2008 

简介: 东汉末年,汉室幼主难当大局,朝廷中曹操(张丰毅 饰)独断专行,挟天子以令诸侯,大

更新时间:2008-10-15

赤壁(上)影评:孙权:千古江山无觅处

“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东汉建安十八年正月,为报赤壁惨败之仇的曹操再度起兵,剑指濡须口。当他遥望着敌方旗分五色,兵器鲜明的舰队战阵,遥望着端坐于旗舰之上,众多文臣武将簇拥下那位年轻吴侯时,不由得发出了上边这一句慨叹。是夜,他又梦见一轮光芒万丈的红日从大江中升起,挟着雷鸣般的巨响坠落在营寨前。曹操未必知道,那个年轻人出生时,他的母亲也做了这个相同的梦,但醒来后却确实隐隐预感,这个年轻人,将成为刘备以外自己的又一劲敌。
    
    当年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江左之主还是孙策。对那个少年,曹操虽然也曾发出“猘儿难与争锋”的感叹,却仍认为他只是继承了父亲的名声而已,算不得英雄,那时他恐怕都不知道孙策还有一个弟弟;而今他应该已明白过来,这个年轻人并非易与之辈,他给予自己的那场巨大失败,也未必是偶然。
    
    于是当收到对方寄给自己的那封书信,读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字样时,曹操佯装豁达地笑着撤军了,心里却再清楚不过,有生之年,自己已没有希望占领江南。果然,他的预感成真了。
    
    那一年曹操五十八岁,快要接近自己生命的终点;而他的对手,却只是个刚过而立的青年。
    
    往事越千年。确确实实是恰好千年之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闲居了二十余年、新出任镇江太守的辛弃疾登上了自己辖区内的北固楼,隔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北望异族统治下的中原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曾一度在这里定都的孙权,于是发出了和曹操一样的感叹:“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从年龄上讲,曹操和辛弃疾都有说这话的资格。曹操要大孙权二十七岁,与孙坚同辈,而辛弃疾在登北固楼时,也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他们眼中的孙权,确实还是个孩子,于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对孙权的最高评价。
    
    不过老实说,小说里的孙权,却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虽然单从相貌看,他碧眼紫髯的外表可以称得上是整部《三国演义》中最特殊的,但与此刚好相反,其人面目却颇模糊。
    
    他有一个勇武的父亲,有一个既勇武且英俊的兄长。孙坚,孙策,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小说中,这对上阵父子兵都给人留下了极深印象:一个号称“江东猛虎”,受封“破虏”;一个唤作“小霸王”,名为“讨逆”。历史上孙坚少时便曾以一己之力赶走一群海盗,后来又成为了关东军讨伐董卓时的主力,更是温酒斩华雄的正主,被陈寿赞为“勇挚刚毅”;孙策则除去与乃父一脉传承的“猛锐冠世”外,更多了“美资颜,好笑语”的巨大亲和力,无怪乎不仅能割据江东,更能留下一大批乐为致死的文臣武将。这对父子都有着勃勃雄心,都有着锐不可当的强悍武功,身上还都流淌着一腔孤胆英雄般的热血,最后也都因此落得个白龙鱼服的结局,先后在盛年之际猝然死于非命,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惋惜。
    
    而与他们相比,孙权却是尴尬的。尽管他行军打仗绝不能算差——真正的草船借箭便是他的手笔,自己也多次御驾亲征,被誉为“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更留下“亲射虎,看孙郎”的典故——但无论是性格、勇武还是威望、魄力,他各方面还是不能与父兄同日而语。从十九岁继位直到二十七岁赤壁之战,他三分之一的人生几乎都可以说是完全生活在这两人光彩夺目的身影下。曹操集团的首领只有一个曹操,刘备集团的首领只有一个刘备,但人们提到江东,却始终是——孙氏父子。无他,只因孙坚、孙策光芒太盛,而他本人的华彩又太过黯淡,实在无法取代父兄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是孙策临终之际对孙权所说的遗言。小霸王性格中固然有轻率暴躁的一面,料事识人的本领却是不凡,一个“保”字,不仅提前规划了此后数十年东吴的外交策略,更道出了自己弟弟的责任所在,或者不如说是他力所能及的最高限度,好个知弟莫如兄。这遗言与其说是在肯定孙权守成的能力,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颇有些明褒暗贬的味道。我想,弥留时的孙策应当明白,随着自己的撒手人寰,北上争雄的大业也将就此随风飘散;在这种形势下,继承自己的弟弟即使守住这方基业也已殊为不易,又怎能奢望他太多?
    
    东汉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夕,孙策带着无尽遗憾离开了人世,孙权则带着满脸的稚气与尚未干透的泪痕继任了他的位置,其时他未及弱冠,只比当年孙策起兵时大两岁。此后,在父亲留下的程普、黄盖、韩当等一批老将,兄长留下的张昭、周瑜等一批新锐的辅佐下,碧眼儿兢兢业业,也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地经营起了江东这片土地。
    
    很多人说他幸运。不错,年纪轻轻就能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坐享其成就足够了,不必像曹操、刘备那样出生入死、一刀一枪地去流血流汗。他毋须担心会遇到什么艰难危险,会经历什么坎坷挫折,只需安安稳稳地在位子上坐下去就足够了,至于其他事情,自然有忠心耿耿的手下们打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看,兄长连谁负责什么都定得清清楚楚,他还有什么可操心的?
    
    更让人羡慕的是,每到危急关头,总会有一位栋梁之才挺身而出,使东吴和他自己化险为夷:曹操八十万大军屯兵江北,却被周瑜谈笑间一把大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落得仓皇北顾;关羽水淹七军、天下震怖,东吴眼看已经没希望夺回荆州,这时便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吕蒙白衣渡江,一夜之间夺回荆襄九郡;刘备为替关、张报仇,气势汹汹地起倾国之兵杀向江东,偏偏又有陆逊横空出世,又是一场大火,烧尽连营七百里……三国时代的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彝陵,后两场都有东吴的参与,赢家竟都是孙权。曹操、刘备,作为他父辈的这两位“天下英雄”,各自一生中遭遇的最惨痛失败居然都是拜他所赐,而他本人只需坐镇后防,几乎没怎么操心便能坐听凯歌双奏,这份福气实在非常人能及。
    
    但换一个角度看,孙权的人生轨迹早已被家人规划好,甚至限定死,连如何抉择、如何取舍的自由都不能有,对他本人来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换作是他的兄长,肯定是满腔少年得志的兴奋,激情飞扬的小霸王有了这样的基业,只会毫不犹豫地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北伐;如果换作是刘禅,肯定也会是一蹦三尺高的欢欣鼓舞,扶不起的阿斗只会一门心思变着花样地醉生梦死。但孙权和他们都不一样。一方面,他能力实在有限,性格又颇为沉郁内敛,让他像自己的父兄那样去辟土开疆,显然是强他所难;然而另一方面,他又不是平庸之辈,他也有自己的志向,不甘心在这条铺好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自父兄那里传承下来的骄傲和自尊,更不允许他心安理得地放纵自己,肆意挥霍这份基业。所以,我很怀疑以孙权的性格,当上江东之主后是否会快乐,他不大可能会去憧憬什么美好未来,别人眼中这份上天的眷顾,反倒更可能成为他难以承受的负担,他更可能会每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干好了,人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谁叫他起点本身就比别人高、家底本身就比别人厚呢?然而一旦干不好,人人都会把他看成败家子。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其实是难在这里。
    
    随波逐流与锐意进取,执政数十年来,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始终在孙权的内心不断碰撞、交锋,甚至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也始终在北进中原与沿江自保这两条路线间摇摆不定。而赤壁之战,无疑是这冲突激化到极点时的外在表现。面对着曹操那封“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方与将军会猎江夏”的信,面对着朝堂上关于是战是降的激烈而持久的争论,孙权充分暴露了自己性格中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一面——降,不甘心;战,又没信心。尽管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而且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极其正确,但坦率地讲,这里边固然有他自己的审时度势,但很大程度上却是周瑜、鲁肃、诸葛亮等外人共同推动的结果。小说中写孙权如何从犹豫不决到下定决心,竟然整整用了两回的篇幅,先有鲁肃苦口婆心的劝说,又有诸葛亮激将,再加上周瑜的滔滔雄辩和连夜造访,才最终决定“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尽管赵咨曾把他吹捧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可我们什么时候见过这样首鼠两端的骑墙派,这样的 “雄略”之主?
    
    一向谨慎持重的孙权,这次终于赌了一把,令人吃惊的是竟然赌赢了,甚至还赢得盆满钵满。一场千古之战,成就了历史上的周瑜,成就了小说中的诸葛亮,却更成就了他本人,他趁此机会成了一代开国皇帝,与曹操分庭抗礼,总算走出了父兄的阴影,俨然建立了自己的功业。然而此后的几十年中,这位开国皇帝对外却始终没能闹出多大动静。鲁肃曾向他提议:“……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战略构想完全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可终其一生,孙权也只做到了“鼎足江东”这第一步,虽然“建号帝王”,却始终也没能“图天下”。这既是时也势也,也和他的眼光、能力密切相关。
    
    政治上,东吴是三国中最不正统,也最不符合封建社会价值判断的一方。刘备集团有一个皇叔的幌子,曹操集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孙权集团却只有一块只具备象征意义的传国玉玺,他本人也没有任何叫得响的政治口号,不可能成得了气候。军事上,孙权不仅军事能力乏善可陈——几次亲率大军出征都屡屡受挫于张辽,连合肥这个北上门户都打不下来;更没有什么明确战略意图——几次对外扩张多是小打小闹,最大的胜利不过是从关羽手中把荆州夺回来。在积极进取的精神上,甚至不如比自己还弱小的蜀汉。而到了孙权统治后期,三足鼎立的局面趋于稳定时,他身上这种原本就匮乏的进取精神更加丧失殆尽:曹魏要联合他南下攻蜀,他观望;蜀汉要联合他北上伐魏,他也观望——不仅不肯出头,连响应别人都不肯。就连最后准备称帝,他都还是在观望,曹丕灭掉东汉正式建立曹魏后,他整整拖了八九年才肯当那个吴大帝(对他而言,这称号实在名不副实)。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肩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孙权在位时间达五十余年,是三国时代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寿命也超过了自己父亲与兄长的总和,然而他这一生实在没干出过什么真正的功绩。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按道家观点,他这样的皇帝才是真正出色的皇帝。老子曾曰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按这个观点,董卓便是最低等的统治者,让大家“侮之”;曹操要高一级,大家“畏之”;刘备更高一级,能够“亲而誉之”;而遍观天下,能符合“太上,不知有之”的,恐怕也就只有孙权了。如果说曹操的执政风格完完全全是法家,刘备是地地道道的儒家,那么孙权则更像是道家。后世东晋、南朝的皇帝大多尊崇道家的清静无为,我怀疑孙权是其滥觞;然而尊崇道家的东晋、南朝皇帝们,统治却一个比一个腐朽黑暗,莫非,孙权也是其滥觞?
    
    千万不要以为我眼中的孙权一无是处。他有许多长处,用人方面眼光的独到自不必说,外交内政方面也有自己的贡献,他重视海外贸易,派卫温到过台湾,据说还曾大兴水利,统治期间江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成为南方经济发展乃至后来超越北方的滥觞,他治下的江南,因为战乱较少,百姓也可以说是三国中最安居乐业的。然而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这些功绩统统都要往后靠,对外扩张没有任何建树的孙权,终究不免沦为二流君主。
    
    他还是生错了时代,他更适合生活在太平岁月,而不是这个群雄纷争的乱世。尽管他也算是个开国皇帝,但是论性情,还是更适合去坐江山,如果他拥有的是整个天下,哪怕像曹丕那样拥有大半个天下,我都不会怀疑他真能成为货真价实的“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甚至打造出一个太平盛世也未尝不可能。可惜他拥有的只是半壁江山,于是终其一生也无望去当那真龙天子,不过是条偏安一隅的地头蛇,只能这样得过且过地混下去。当然还好,这点他总算干得着实不错。
    
    把雄鹰放在鸡群中饲养,即使长大后羽翼丰满,也同样没法展翅高飞。孙策当年的遗言,固然是对孙权的保护,到后来却成了他没法摆脱的束缚和桎梏,更成为孙权矛盾一生的根源:尽管他并不愿意完全按照兄长为自己规划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不愿意仅仅做一个守成之主,但在那遗言的暗示下,他仍一开始便自认为自己是个庸才,自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最终退而求其次,只求保住父兄的基业便可。他心中固然也有逆反的挣扎、也做过改变现状的努力,可都是浅尝辄止,人生的道路稍稍偏离没多久,一旦遇到点挫折,便赶紧又回到这条老路上,于是最终还是只能中规中矩地当这个守成之主,大半生碌碌无为,因为他心中总是回荡着哥哥对自己的评语:你是,而且只是个守成之主……进一步力不能逮,退一步心有不甘,进亦忧,退亦忧,这便是所谓的进退维谷,人生悖谬,尽在于斯。从这个意义上讲,孙策对他的保护,也变成了一种伤害。
    
    回过头来再看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便隐隐可以感到更深一层的含义,无论是曹操还是辛弃疾,他们的感叹都是复杂的,意味深长的。曹操当然认可孙权守成的能力,但同时却也带着股深深的失落,他明白自己的儿子们都比不上孙权。而辛弃疾的那首《南乡子》,则更是带着一股浓浓的讽刺:孙权固然只能守成,可如今的南宋朝廷中,可曾有一个能与这守成之主相比的人物?
    
    孟子曾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也有“富不过三代”一说。对所有成功的创业者来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暮年之际看到子孙不肖,自己辛苦一生打下的基业将被白白葬送。孙权虽然没有使自己的父兄失望,可自己的子孙却仍让他失望了,他的后代们不仅没能再出现一个中兴之主,反而一个比一个昏聩,连像他那样的守成都做不到,他能不悲哀么?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确实,连孙权这样的守成之主,都再也找不到了。

赤壁(上)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