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帝国 第一季

评分:
6.0 还行

原名:Boardwalk Empire又名:酒私风云(港) / 海滨帝国 第一季 / 东岸赌城风云 第一季

分类:剧情 / 历史 / 犯罪 /  美国  2010 

简介: 该剧根据作家Nelson Johnson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更新时间:2019-06-06

大西洋帝国 第一季影评:其实,你并不了解100多年前的美国

1.之前下载的,很占地方,所以才看的。本剧获奖也是非常多的,参见下面链接
http://www.chezaiyi.cn/lifeculture/120639.html
2.是一部可以快进看的剧,所以,情节都是你能猜到的,建议一定要快进看,否则太浪费时间。但是本剧的服化道等细节,感觉还是很用心的,以我的见识来讲,可谓高保真还原了。
3.黑帮、酒、性、妓院、赌场、手摇式放映机看黄片、权钱色交易,邪恶元素一样不落,每集都有裸体的女人至少能看到裸胸。20世纪20年代不是世界像上海,而是上海像世界一样到处都是黑帮、走私、犯罪,那是一个暴力、混乱、充满尸体但充满想象力的年代。这也是那个年代上海的独特魅力所在。
4.本剧的女人是真的女人,为了钱什么都可以,交换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除了玛格丽特刚开始还有些做作外(后来就不是了),其他女人都是辣么纯粹。但是人都是有极强的好奇和贪心的,女人自然不例外,你给她钱她要浪漫,你给她浪漫,她要钱,你给她浪漫和钱,她要结婚要孩子,你给了她婚姻和孩子,她要你没有秘密和陪伴,你给她自己的秘密和陪伴,她要你的钱,你给他钱她要浪漫,周而复始,无休无止。有了孩子的女人关心的就是孩子,至于谁来养都可以的。男人的礼物就是上女人的自荐信,情妇之间的对话都是对男人就是行走的生殖器这种观点的表达。玛格丽特,也就是施罗德夫人,那时候她还不是尼基的情妇,在第一季第四集和参议员的对话很有趣。他说:我希望你不是妇女参政权论者,她说:也不完全是,他说:又一个妇女参政权论者,她说:我的国家妇女早已享有投票权,事实上,大多数文明国家的妇女都已给予这项权利,他说:在这个国家我们只想保护妇女免受真实生活之苦,她说:通过否决她们意义重大的参与权吗?他说,很遗憾你这样看,她说:不止是我这样看,先生,大多数妇女希望享有投票权。正如你所知,如果你们抑制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她们就会想方设法来抑制你们的渴望。他说:对什么的渴望呢?她说:酒。很有意思的一段对话。
5.第一季第九集玛格丽特和尼基的一段对话挺有意思。他说:如果我们只能选好人,那就没有领袖一说了。她说:既然不是好人,又怎么能当领袖?他说:有价值,对那些支持他的人。
6.看到第一季的倒数第二集才知道原来汤米的爸爸是准将
7.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也就是第12集,尼基说:生活中我们都得选择犯下一些罪孽。尼基这样的人可以并且能够很好的利用每一个他遇到的人,会说话也谎话连篇,有极强的控制欲,果断、聪明、冷酷,很有女人缘。第一季的最后一集玛格丽特怀念情妇的富裕生活,又主动回去找尼基,希望重修旧好。嗯。
8.美国禁酒令的产生关系到美国的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还包括当时的一战背景。美国的建国者所担忧的问题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都日益明显。简单地说,禁酒法案运动是一次由清教徒和宗教组织、禁酒组织、进步主义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共同推动下的,为了解决高犯罪率、家庭暴力、移民矛盾等社会问题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文化运动。主要背景有三点:
第一,可以说是清教徒建立了美国和美国文化基础。清教徒历来主张节俭寡欲、反对奢侈纵欲,酒不但是奢侈纵欲的重要标志,而且酒引发的犯罪问题引起清教徒的强烈反感,在他们看来酒简直是“堕落之源”。而且在当时,酒精的最大消费群体是以黑人、犹太人、亚裔等其他有色人种为代表的外来移民,也包括北欧、东欧、南欧等地的白人移民,这些人普遍收入甚微、文化素质偏低。白人清教徒感到自己的传统文化受到围攻,认为移民是社会问题的主要来源。对传统美国白人来说,禁酒运动是对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同化运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3K党也是支持禁酒的,因为这不仅是一门好生意,也带有着鲜明的排外和反移民色彩。
第二,19世纪末的美国,刚刚结束了工业化,社会变迁剧烈,随之产生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显著、劳资冲突加剧,移民大量涌入引发的社会矛盾与日俱增,财富和权力都不断集中特别是财富支配权力、权钱交易的腐败十分严重,物欲增长冲击清教文化主导的传统社会道德。以中产阶级为主导发起了这场影响深远的进步主义运动。简单地概括进步主义,就是主张加强联邦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监管,以促进社会的全面改善。在进步主义的推动下,出现了大量道德立法、社会立法和管制立法,禁酒令的颁布就是进步主义运动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第三,1868年,美国通过的第14次宪法修正案,赋与了黑人同白人一样的投票权,但拒绝将女性作为整体给予投票权。这意味着,在废奴和黑人平权运动中有着突出贡献的女性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和政治尊重。于是女权主义者极力地投入到禁酒运动当中,她们声称:酗酒是造成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主张通过禁酒改变男性的生活作风和行为,禁酒也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使得女性可以在家庭里拥有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妇女组织,将禁酒推向高潮。禁酒运动是女性再次影响美国政治走向的标志性运动,为女性争取到投票权进一步奠定了社会和组织基础,是一次美国女权运动展示自己政治力量的阅兵式。随着男性参加一战后,女性劳动者地位日益重要,在美国全国性禁酒令生效半年多之后的1920 年 8 月 18 日,美国宪法第19次宪法修正案使美国女性最终获得投票权。但需要指出的是,白人女性基本通过该法案获得了投票权,但是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对黑人歧视严重的南部地区,黑人女性被要求先念出宪法才可以投票,令很多不识字的黑人女性受尽歧视。就算白人女性当时也不同情黑人女性,据报在成功争取投票权前,白人女性组织的领导者保莱(Alice Paul)曾向黑人女性组织称“黑人女性的投票权未算重要”,也不愿与黑人女性合作抗争。结果黑人女性的投票权,直至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投票权利法案》才正式获得保障,这已经距离1920年又过去了45年。1973年,美国国会建议把8月26日定为妇女平等日(Women's Equality Day),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签署通过,至此,100多年的美国女性平权运动才告以段落。
9.美国的禁酒运动是分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从禁酒组织呼吁到三分之二的州立法禁酒。早在19世纪初,美国的一些社会人士便开始呼吁禁止在美国境内生产和消费酒精饮料,并成立禁酒组织。1846年,缅因州成了第一个通过禁酒法案的州。1869年还成立了“禁酒党”。1874年成立的“妇女戒酒联盟”和1893年成立的“反沙龙联盟”等社会团体和组织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禁酒势力。它们在全国性禁酒开始前就已经不断取得战果,在1905年的时候有三个州宣告酒是为非法,1912年增加到九个,到1916年时,48个州里有26个禁止酒的买卖。到法案生效前一天的1919年1月16日,内布拉斯加州成为了第36个批准该修正案的州。至此,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州已经在全国性禁酒令生效之前提前在州内禁酒。
第二个阶段是限制酒精生产(是限制,不是禁止)。1917年,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粮食在战争期间是战略物资,而酿酒需要大量粮食,同时德国的酿酒商很多都是具有德国血统的移民,因此出于节约粮食和反德的双重目的,舆论开始呼吁出台全国性的禁酒法令。当时有一句口号是:德意志,奥地利和酒是美国的三大敌人。当时艾奥瓦州禁止学校、教堂和电话里使用英语以外的语言对话,当然包括德语。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艾奥瓦州州长威廉哈丁(WilliamL.Harding)的言论,他曾说:任何人用英语之外的语言祈祷都是浪费时间。上帝只为说英语的信徒竖起耳朵。此外,美国的德文报纸几乎全部停印,禁止演奏德国作曲家的音乐,餐厅要么停止供应德国食物要么就给德国美食改名:最出名的当属汉堡Hamberger要改名叫Salisbury steak(索尔兹伯里牛肉饼) ,德国泡菜(腌菜)suaerkraut 改名Liberty cabbage(自由白菜),德国人最爱喝的啤酒当然也要禁掉。所以,作为一项战时措施,美国在1918年颁布了限制酒精生产的法令。
第三阶段,两部全国性禁酒令正式颁布和生效。1917年12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宪法第18修正案,全面禁止生产、销售或运输含酒精的饮料,并于1919年1月16日获得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州的批准。因为该修正案于1919年10月以“国家禁酒法案”的名义颁布,所以该法案又被称为禁酒法案。1919年10月28日国会又通过了沃尔斯泰德法案(Volstead Act)。《沃尔斯泰德法案》对第18修正案执行中的细节进行了规定。《沃尔斯泰德法案》是根据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的名字(安德鲁·沃尔斯特德,其本人不喝酒,有人说他是位激进的禁酒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本人并不激进也并不追求全国性禁酒法案,而韦恩·惠勒才是法案的真正起草者和撰写者)而命名的。根据该法案规定,禁酒令将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起开始生效。《沃尔斯泰德法案》还称酒能“迷惑人的心智”,并将其定义为“含酒精量超过0.5%的饮料”,但允许出售供药用、圣餐或工业用途的酒精。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21岁以上的人才能买到酒,并需要出示年龄证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购买。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起美国开始了13年之久的禁酒时期(The Prohibition),直到1933年12月6日,第21次宪法修正案宣布废止禁酒法案和第18宪法修正案,第18宪法修正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被废除的宪法修正案。
10.市场需求和钱是一切行为的最佳动力,如果没有产生动力,那一定是需求和钱不够多。所以禁酒令的生效,催生了更多的犯罪。数据统计,禁酒令时期的酒精消费甚至远远超过了之前。其实,禁酒法案本身也是特意留下了一些漏洞的,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今天的我们最聪明,法案的制定者既响应舆论推行禁酒令,又特意留下漏洞让社会各方势力都从中得到好处,所以禁酒令才能顺利通过并实行,他们才是最聪明最务实的人。我们来看下禁酒令的“漏洞”吧。
第一,禁酒法案并没有禁止酿酒原料的销售。根据禁酒法案,葡萄种植者可把葡萄榨汁后以葡萄汁或浓缩果汁的方式出售。"Vine Glo"就是盛行于美国禁酒时期的一种经调配的浓缩葡萄汁,警告购买者如果不冷藏冷冻的话三十天后可自行发酵成葡萄酒。还有葡萄酒酒砖,就是把浓缩的葡萄汁做成砖块状。他们把教学说明书直接印在酒砖包装上的“警示”处,以警告的口吻告诉购买者“把它用水溶解后,请勿让其离开冰柜21天,否则它就会变成葡萄酒。”显然,所谓的“警告”就是详细的酿酒说明书。利用这个法律漏洞,那时的消费者就可以在家自制葡萄酒了,当然他们也必须在家里饮用。有些酒商胆子更大,也更聪明,除了上述这些“警示”,他们还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酒砖的风味,如波尔多干红(Claret)、勃艮第(Burgundy)或雷司令(Riesling)等。酒砖的畅销使得很多酒商迅速暴富,包括现今赫赫有名的贝灵哲酒庄(Beringer Vineyard)的庄主。由于许多胆小的葡萄园园主在禁酒令发布初期就改种其它果树,在酒砖风靡美国时,酿酒葡萄就供不应求了。到1924年,每吨葡萄价格飙升至375美元(约2,403元人民币),与禁酒令前每吨9.50美元(约60.8元人民币)的价格相比,足足涨了3847%。这就是葡萄酒商家如此富有的主要原因。禁酒令生效的最初5年,加利福尼亚州改种葡萄的土地从4万公顷飙升到近28万公顷,这当然不是因为美国人喜欢吃葡萄干。随着酿酒葡萄价格的暴涨,许多人都纷纷涌向纳帕谷(Napa),希望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凯撒·蒙大维(Cesare Mondavi)就是其中之一。瞄准了酒砖所带来的巨大的商机,原来经营杂货店的蒙大维举家从明尼苏达州(Minnesota)迁往加利福利亚州(California)。在他的努力下,蒙大维葡萄酒的家族伟业正式拉开帷幕,加州的葡萄酒行业也因此越来越兴盛。还有一种产品Near Beer在当时风靡美国,这是一种酒精度刚好在0.5%的啤酒,当时被禁止的酒精饮料在法案中定义为酒精度超过0.5%的饮品,所以这一产品并不算违法。啤酒厂不能再售卖啤酒,但是他们以烹饪原料为由继续出售麦芽和啤酒花。他们像葡萄酒砖一样提供细尽的说明书,提醒买者哪些事情"不能做 ",否则就可能自己酿出高酒精度的啤酒。顺便说下,酒精度为什么是0.5%而不是其他数值呢?因为在美国出售的腌菜(泡菜)的酒精浓度一般不会超过这个值。
第二,禁酒法案允许出售供药用、圣餐或工业用途的酒精。医生可以合法地为自己的病人开出威士忌处方,而且大夫们也高兴地这么做。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他们已经靠这项服务挣到了4000万美元。按《纽约客》的说法,大多数时候医生会干脆拿出一张空白处方单只开出威士忌,虽然处方上有明确标注,所有除医疗之外的用途都是违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此进行监管。于是很快,酒就成了一种万能药水,据说它可以治疗从牙痛到流感,从发烧到脚气等一切疾病。当然,美国的法律是“严谨”的,他不可能让病人无限制的买,所以法律规定了,每个人每十天只能购买1品脱的药用威士忌。或者说每个人每十天可以买1.1公升威士忌。很多医生随意发放处方,"患者数"在这段时间大量增加,医院变成了禁酒时期的买酒好去处。有人提出,这样的医疗用量太大了,财政部的一位官员说“因为蒸发”,库存消耗得太迅速。宗教团体可为圣典仪式存储酒精饮料,于是大量的人摇身一变成为神父。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葡萄酒种植户提供14种圣餐葡萄酒,包括波尔多酒和雪莉酒。除了饮用,酒精还有其他各种用途。酒精是(基本上至今仍然是)油漆稀释剂、防冻剂、洗涤剂、防腐剂等的关键原料。所以,为了这些合法的用途,政府必须允许它继续生产。为了让工业酒精无法饮用,政府往其中添加马钱子碱和汞等毒物(能让饮用者致盲、致残甚至致死),所以才叫工业酒精。据估计禁酒令实行期间每年有2.3亿升工业酒精进入了私酒交易。
第三,当时喝酒和21岁以上的人买酒是不违法的,因为禁酒令只是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和运输酒类。所以地下酒吧疯狂发展。据统计,光曼哈顿中城的一个街区就出现了32个提供饮酒的地方。人们到处都喝得到酒,而且卖酒的大多不遮不掩,禁酒令就像是压根儿不存在似的。芝加哥在禁酒令实行期间营业的酒吧差不多有两万家,有些街区的酒吧甚至连招牌都不改,公然卖酒。在纽约,饮酒场所的数量比禁酒令生效前翻了一倍,达到了32000家。全美酒吧数量达几十万家。
第四,国会只通过法案,但是并不提供足够的资源来保证禁酒令的实行。禁酒部门只聘用了1520名特工让他们去完成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阻止全美963万平方公里疆域里的1亿公民参与酒精生产和消费活动。这样的话,就要每名特工负责盯守75000人,同时还要监管19924千米的海岸线和边境线,禁止走私。联邦政府希望各州承担、执行该法律,但几乎每个州都极不情愿。到1927年,每个州用在执行渔猎法规上的时间都是执行禁酒令的8倍。
11.禁酒法案的影响:有人讽刺道,禁酒令为了让一部分美国人保持清醒,而杀害了另一部分美国人。
第一,对国民健康的影响。《纽约电讯报》(NewYorkTelegram)的记者出于好奇想了解私售的威士忌到底有些什么成分,请了一位化学家检验了从全城地下酒吧里买来的341种样品。化学家分离出了煤油、尼古丁、精苯、粗苯、甲醛、碘、硫酸和肥皂等多种成分,发现约1/6的样品都严重有害健康。禁酒令期间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喝下工业酒精而丧命,各方统计数据差异很大。饮食文化史学家鲁特和罗什蒙在其权威的《美国饮食报告》中称,光是1927年就有11700人因喝私酒被政府毒死。
第二,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联邦政府失去了每年5亿美元的酒税(长达13年多的禁酒令,大家算下一共多少,还要加上执法支出),占国民收入的近10%。州政府痛苦不堪,在禁酒令生效前,纽约一半的收入都来自酒税。这也就难怪各州不愿从本来就少的预算里分出一部分钱,执行一套克扣了自己收入的法律了。禁酒令还迫使美国约25万名酒业员工失业。
第三,谋杀恶性案件大幅增加。禁酒令推出后,全国谋杀率上升了30%多。当然包括担任禁酒执法的联邦特工,光是最初的两年半时间就有30名特工因公被害,而靠近特工也往往十分危险,因为这些人喜欢随心所欲地扣动扳机。光是在芝加哥,10年里禁酒特工就枪杀了23名无辜市民。
第四,助长了腐败。禁酒特工的薪水比垃圾工还低。一种常见伎俩是特工没收了酒之后,立刻又把它卖给原主。贿赂则是例行公事,地下酒吧平均每月向警方和市政官员支付400美元。在纽约市,光是行贿用款就总计达到了1.5亿美元。就算政府查获了非法饮用酒,也并未严加看管。1920年夏天,芝加哥一处存放所收缴酒水的仓库里,50万升、670000瓶威士忌莫名地消失了。负责夜间执勤的警卫说,他们交接班时没有注意到任何可疑之事——必须要说的是这话完全无法让人信服。在全美范围内,有记录显示1.9亿升由政府仓库保管的威士忌到1933年禁酒令结束时失踪了2/3。为了保证宗教活动的用酒,一些小规模的葡萄酒生产依然是合法的,但它们的供应必须由政府集中管理。结果可想而知,没有官员可以抗拒近在眼前的诱惑,即使你不同流合污你也无法举报,因为这是系统性腐败。因此,政府内部也渐渐出现了私酒交易,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也日渐突出。比如在纽约,根据禁酒令共逮捕了7000人,最终却只有17人被定罪。相当一部分州和城市干脆禁止当地的警察部门调查违反《沃尔斯特德法案》的行为,秉公执法者也往往不受公众的欢迎。(总有对立面的,当时也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以追捕酿私酒者和其他罪犯而闻名的联邦警探:纽约的伊扎·爱因斯坦和莫伊·史密斯在1920至1925年间逮捕了近5000人,并因善于化装而闻名。此外,最著名的联邦特工是艾略特·尼斯,此人专门和黑帮对着干,他跟踪并最终协助逮捕了芝加哥黑帮老大艾尔·卡彭。)
第五,助长了走私。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加拿大的啤酒和蒸馏酒制造商无法把产品卖给美国人,但足智多谋的私酒贩子则在纽芬兰南部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找到了中转站。由于历史的偶然性,北大西洋上的这块弹丸之地自1763年就属于法国,不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管辖范围。一夜之间,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酒精饮料进口方。它们买入了300万瓶香槟,外加数量庞大的白兰地、阿马尼亚克酒、苹果烧酒和其他酒精饮品,成为了法国最大的本土外市场。
第六,成就了美国黑帮。禁酒令前,美国黑帮主要从事的还是一些抢劫、诈骗、盗窃、绑架、勒索等“常规”暴力犯罪,不仅危险而且收益不稳定。当时唯一稍微安全点的犯罪就是赌博,不过受众群体明显也不大。但禁酒令让美国的黑帮迎来了春天,贩卖私酒不仅暴利,还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走私、地下交易一时间成了一本万利的买卖,当时许多有组织的犯罪集团都是依靠这些非法生意得来的利润建立起来的。而这些黑帮组织依靠日渐强大的势力,把私酒生意变得越来越庞大。最有名的芝加哥黑帮老大艾尔•卡彭,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崛起的,据说他每日贩酒所得利润就高达5000美元。卡彭于1899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是意大利移民的后裔。1920年前后,他搬到了芝加哥,与芝加哥市有组织犯罪的头目强尼·托里奥合作。1925年,托里奥“隐退”,卡彭从其手上接管黑帮的行动,并凭借一系列血腥的暴力行为而迅速“成名”。通过生产、运输私酒,以及赌博、走私等活动,卡彭打造了一个资产高达6000万美元的“犯罪帝国”。1927年,卡彭搬到了佛罗里达州,并继续他的犯罪活动。最终,他在1931年以“所得税欺诈”的罪名被判处11年徒刑。卡彭于1939年获释,并于1947年死在了佛罗里达州的家中。美国黑帮在禁酒令期间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的犯罪网络,体量和管理水平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第七,推动了美国酒吧文化的发展。酒吧逐渐取代咖啡馆成为美国主流消费文化场所之一。20世纪20年代末,估计全美共有20万家地下酒吧。禁酒令时期,除非你手上有医生的处方和药店的收据,否则你买瓶酒回家还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一旦你拿着酒被禁酒稽查官抓住,你很难说清楚你到底是合法买酒、卖酒的还是运酒的。销售和运输酒可是违法的,人们不愿意担这样的风险。但是在酒吧,无论合法的还是地下的,买酒不犯法、喝酒更不犯法。如果警察要查,抓也抓卖酒的。就这样,酒吧文化得到了推动。酒吧不能只卖酒,于是大量的娱乐节目盛行,脱衣舞、黑人的爵士乐等等都在酒吧找到了很好发展空间。
第八,成就了一批富翁。不仅仅是腐败的官员和警察、黑帮分子、医生、神父、还有一批商人。禁酒期间,底特律成了美国的“酒类之都”(成为汽车之都是后来了),因为该地靠近加拿大,遂成了非法进口酒类的中心。据称,底特律市有1.5万个地下酒吧。此外,靠近加拿大的一些州也都出现了猖獗的酒类犯罪活动。出生于德国的乔治·雷姆斯曾是位成功的律师,后来却成了“酒类走私之王”,还垄断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地区的大部分威士忌酒业。他令人咋舌的财富(约4000万美元)和奢华的生活方式甚至使他成了菲茨杰拉尔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的原型。1925年,雷姆斯因违反《沃尔斯特德法案》被判入狱2年。1927年,他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理由是他妻子在他服刑期间挥霍了他的财富,但他因为暂时的精神错乱而被判无罪释放,并于1952年自然死去。嗯,那是一个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年代。
第九,禁酒运动分裂了美国,将美国分成了“湿的”和“干的”,还差点让美国成为三党制国家。民主党公然反对禁酒令,故而禁酒令期间民主党在全国的影响力及支持度大伤。民主党被认为是“湿党”,他们甚至把废除禁酒令插到他们的政党纲领中,毫不奇怪,这个纲领把经济救济放在首位,所以他们输掉了1928年的总统大选,“干巴巴的”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他称禁酒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实验,动机高尚,目的深远”——击败了“湿漉漉的”艾尔史密斯(Al Smith)。禁酒运动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党派——禁酒党。1869年成立的禁酒党在禁酒运动初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全国深孚众望、倍受拥护的党派。要不是后来禁酒令不得人心,禁酒党将成为美国第三大党派,并有可能终结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局面。可别以为禁酒党已经不存在了,已经是耄耋老人的美国禁酒党主席道奇2004年连续六届以第三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美国总统大选,之前一届总统大选他获得了208张选票,道奇希望在当选总统后颁布禁止生产和销售酒精饮料的法令。初心不改的好党派和好同志啊。
12.禁酒令的废除。禁酒令发展到后期,变得越来越荒唐,原本想要通过禁酒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喝品质低劣的私酿酒进了医院;本意是为了降低犯罪率,却成了有组织犯罪的诱因;想要控制贪腐,却令更多的官员在这段时间主动或是被动地与黑帮勾结……各种各样的现象使得禁酒令的废止变得迫在眉睫。
第一,禁酒令最大的矛盾在于违背了美国宪法最重要的精神:对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在禁酒的执法过程中,搜查的尺度越来越难以把握,发展到后期,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最初主张禁酒的主力人群,都开始感到人权在这段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第二,禁止了正规的生产,反而使人们不得不选择没有安全保障、质量不过关的私人酿酒和地下酒厂。在这段时期,由于酒精中毒入院的患者数要大大高于以往。不仅如此,盗用工业酒精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出现了很多甲醇中毒的患者。而在生产烈酒的作坊里,由于自制的蒸馏设备往往存在很严重的质量问题,常常发生爆炸等严重事故,导致工人受伤。
第三,一方面,随着黑帮势力的扩张,有组织的犯罪越来越猖獗,但另一方面,真正被关进监狱的犯人往往却都是案底清白的初犯。当时,各州监狱人满为患,这些人大多只是平时有饮酒习惯、但身家清白,没有犯罪前科的人。禁酒实际上打乱了很多美国人的社交习惯和个人生活节奏,迫使人们需要在法律面前作出选择。
第四,对整个美国酒业下了禁令,就意味着政府失去了一个产业的税收收入,与此从同,却需要在执行禁酒过程中花费大量财政支出,这使得禁酒令变成了一庄不折不扣的赔本买卖。
第五,终于,美国来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时期(1929-1933)。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如何活跃经济、让国民吃得起饭,变成了唯一重要的事情。再也没人有心情去关注喝酒究竟道德不道德,相反地,取消禁酒或许能为活跃经济提供些许助力:酒精的生产可以扩大粮食的消费,拉动内需,这恰恰能为生产过剩的美国农业带来那么一点希望;在工商业,多一种商品的流通就有可能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总而言之,各行各业都在盼望酒类的解禁,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哪怕是能给那些破产的商人一点点麻痹和慰籍呢。193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把开放酒禁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获得了美国人民的支持。在1933年2月17日布莱恩法(Blaine Act)通过,将沃尔斯泰德法修正为容许3.2%酒精含量的饮料。同年12月5日第21宪法修正案通过,废止了第18宪法修正案。罗斯福总统顺应民意,宣布废止禁酒令,使第18次宪法修正案成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废除的宪法修正案。1934年,随着犹他州作为第三十六个州签署布莱恩法案,美国的全国性禁酒正式告别历史。
第六,1933年废除禁酒令后,少数州仍然将禁酒令持续了多年,其中最晚的是密西西比州,该州直到1966年才解禁,今天美国仍有部分地区是禁酒的。虽然禁酒令在美国已成为了历史,但美国此后并没有放松对酒类的管制。在第21次宪法修正案宣布废除禁酒令的同时,也赋予了各州政府独立对酒类流通进行立法的权力。直到今天,美国各都对酒的销售与运输有着十分严格和详尽的规定。酒类的"三级分销体系"和直邮售卖限制法就是禁酒时期之后的直接产物。除此之外,美国对酒类零售执照的发放管理也十分严格,而消费者在买酒时还需要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
第七,1933年第21宪法修正案通过而撤消禁酒令,这使得有组织犯罪因来自合法卖酒商店的低价竞争,几乎失去他们所有来自酒品黑市的利润,但不久后这些有组织犯罪就改为贩卖非法毒品。美国黑帮的黄金时期也就此结束。
13.2011年,由杰弗里沃德任编剧,肯伯恩斯(Ken Burns)和林恩诺维克(Lynn Novick)任导演,拍了一部长达五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叫做《禁酒令 Prohibition》,对禁酒令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一看。另外推荐阅读关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一下美国进步主义运动。
14.看过我的影评后,希望推动大家对美国历史去更多的了解。美国是一个历史短暂的国家,中国的历史长度够美国再建国20多次,这意味着我们的荣耀、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思考与他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是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不是呼吁贬低美国抬高中国文化,而是让大家更多去了解美国的历史,希望大家明白我们对于美国的历史的无知,丝毫不亚于西方对我们历史的无知,今天的美国不是昔日的美国,昔日的中国也不是今天中国。人无完人,国家如人。不能因为历史中的某些所谓黑暗时刻就贬低一切,也不能因为历史中的所某些谓荣耀与光荣就肯定一切,无论对美国还是中国,包括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取的。辩证看问题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是理性主义的基础。民主与自由作为西方口头禅是近几百年才有的,作为美国的口头禅更是近几十年才有的。黑人女性的投票权,直至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投票权利法案》才正式获得保障。例子我就不举了,多看些美国历史的相关文章和书籍就会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我懒得写,写了也是拾人牙慧。中国的上古哲人和先秦思想家们比他们考虑这个问题早了三千多年,不要光被好听的口号所迷惑。我作为在国外生活和工作过的人,可以负责任的说,西方没你们认为的那么好,中国没你想得那么差,出国的人会更爱国,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没有之一。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自己你能为国家做什么。我觉得,这和我的座右铭之一“能知能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问你知道什么,要问你能做什么,不要问你明白什么,要问你做了什么。中国台湾思想家、作家李敖曾经在北京发表过演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大家推荐:我热爱自由,我热爱祖国,这里是我的祖国,我要让她自由!
李敖清华大学演讲视频链接:
http://compaign.tudou.com/v/XMjA1MDE2MjI2OA==.html?resourceId=0_07_10_28
李敖北京大学演讲视频链接:
http://compaign.tudou.com/v/XMjI5OTI5ODMwOA==

大西洋帝国 第一季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