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最后的诱惑

评分:
6.0 还行

原名: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又名:基督的最后诱惑

分类:剧情 /  加拿大   1988 

简介: 本片不以《圣经》为依据,而是以故事为线索展示心灵内在的信仰冲突。当以色列处于罗马

更新时间:2021-02-28

基督最后的诱惑影评:这一次,他创作的是天使与魔鬼混语……


前段时间,曾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cinema)的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Harper’s》2021年3月刊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费德里科·费里尼与失落的电影魔法》的文章
借着怀念电影大师费里尼,他再次为电影艺术高呼,发表了自己对于当下电影市场的看法
他认为,电影已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被简化:
“快进到今时今日,电影艺术正在被系统地贬低、排挤,被降低到最廉价的共同点:‘内容’。”
我们观看电影的行为,包括我们怎么看、看什么,都被“算法”支配着
算法仅仅将我们视为消费者,而不是艺术接受者和欣赏者
当初像沃格尔那样,为了发行一部他喜欢的电影——贝托鲁奇的《革命前夕》而创办一个纽约客电影公司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商业”、“金钱”的名词代替了“电影”,“产业”代替了“艺术”
总而言之,他认为电影艺术正在大片厂与流媒体的竞争中走向消亡
这样一位坚守电影艺术阵地的导演,在拍摄以宗教为题材的影片时会是怎么样的?
1988年上映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给出了一个回答

《基督最后的诱惑》在当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它是对基督的亵渎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离经叛道的外表背后是斯科塞斯对福音另类又虔诚的解读
斯科塞斯是个天主教徒,他表示自己曾经的职业规划是成为一名纽约的牧师
尽管后来没有达成这个愿望,他依旧对在电影中讨论宗教信仰有某种特别的热情
这也是他创作这部电影的原因,他想讲一个关于基督耶稣的电影故事

在关于耶稣的探讨上,斯科塞斯认为大多数人都重视的是他作为神的完全性、圣洁性
而卡赞特扎吉斯的同名小说却在着重地讲耶稣生而为人的“人性”
斯科塞斯觉得耶稣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软肋、会害怕痛苦
并且正是因为基督的人性,他才真正的成为了那一位弥赛亚
真正能够了解人的软弱,并让我们理解他
因此,他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就在着重表现耶稣“神—人”两极中的后者
这样的观点固然是可取的,但当这样一部电影,只是致力于探讨人性中永恒的、心灵的、精神的冲突问题,而不是以福音为基准的时候
它就成为了一个天使和魔鬼共同说话的产物,而我们应该谨慎分辨其中哪些是上帝的荣光,哪些是魔鬼的谎言


一、“耶稣”不是耶稣

曾有学者分析研究过西方电影中基督形象塑造的问题
并评价《基督最后的诱惑》中的“耶稣”是一个“软弱怀疑甚至人格分裂的反英雄”
对此,斯科塞斯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单纯是一个懦弱且看上去有些精神错乱的人,他本质上是一个正在经历灵里争战的人
但严格地来说,斯科塞斯在倾尽全力地表现个人的观点时,已然在自己的意念中轻看了基督
他拍摄的这个人物绝不是我们的主耶稣

在影片的开头,如《马太福音》中所写的一般: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耶稣”以大地为床、树荫为被,闭眼躺着
他汗流浃背做着削木的工,看似活的是经上所记载的样式

而他做的工却是为罗马人造十字架,为的是要钉死那信奉弥赛亚的人
他在罗马人面前形貌如鼠,这样的人是木匠的儿子,但绝不可能是神的儿子
在影片前半段,“耶稣”不知如何看待神向他的呼召
他认为神对他而言的意义就是“他想要击败我!”
他对父神的计划一无所知
而《约翰福音》上明明地说:
“我与父原为一。”
尽管耶稣是肉身的人,但并不因此否认他是神的事实
他与父神有着亲密美好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害怕,痛苦于承担神不可测度的爱和十字架的道路
斯科塞斯镜头下“耶稣”的父亲不是神,而是恐惧,他想要反对一切,包括神,但他害怕
他在俗世情感上于妓女玛丽亚有愧,他留恋于地上的情欲和属地的指望
这个“耶稣”从未见过天国的荣光

而经上记着耶稣生命真正的样式: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要说银幕上的这个人是谁,他就是一个罪人
而当编导给他冠以耶稣我主我神之名时,扭曲与亵渎的魔鬼便在中间低语

二、“犹大”不是犹大

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加略人和祭司长说:
“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这个人就是卖耶稣的犹大
不论是西方人对“13”这个数字的忌讳
还是但丁在《神曲》中将地狱里离魔鬼最近的一环称为“犹大环”
犹大的名声之坏都是整个西方世界有所共识的
而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犹大”光明伟岸的形象却暗示了一个荒唐的说法:
“正因犹大卖耶稣,成就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也就是福音的核心,因此可以说犹大反而可以被称作是基督最忠实的门徒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彻底错误的诱导
首先,“十字架”的成就是全然在乎神的计划和旨意
十字架上的替死,是耶稣降世为人的目的,是道成肉身的使命
而这一切的成全全然在乎我们的父神,以及耶稣完全的顺服
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人或魔鬼能够撼动和影响这事的成败
正如先知以赛亚在犹大还未出世的时候,就已经预言“耶和华却定意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
这一切都在神的计划之内,犹大从来都不是那个执掌计划进程的上帝
其次,犹大的背叛绝不是出于他的信,倒是出于他的罪
他贪恋地上的钱财,甚至是三十舍客勒这样相比于天国而言的蝇头小利
尽管在《马太福音》中写道“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
这里的“后悔”仅仅是世俗的后悔
他至死也未真正依照神的意思悔改,他所作的行为怎么可能与虔诚信心相干呢?


三、它说的“福音”是福音吗?

起初,“耶稣”伏于魔鬼带给他的恐惧之下,认为自己不是救世主,对神的计划和心意一无所知
神怜悯他,带领他初入沙漠,感知到自己的使命,“耶稣”才渐渐开始有了人子的样式

此后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开始向百姓传道,但内心依旧有怀疑和软弱,宣讲“爱是救赎之道”
2.再入沙漠,胜过了魔鬼两次的试探诱惑,而后宣讲“斧头是救赎之道”
3.知晓父神要将自己钉上十字架的秘密,最后以甘愿被钉上十字架的行为宣讲了“十字架是救赎”

这里在叙事周折上的处理有些类似于以“自由→复仇→爱仇敌”为线索的电影《宾虚》
在经历前两个救赎方法的基础上说出最后想要表达的主题,是经典电影中常见的剧作手段
不论是“爱”还是“斧头”都只是人们自己所能想到的救赎办法
庆幸的是,影片尾声处,导演借着扫罗的口说出了救赎的本质:“耶稣为了我们的罪而受到刑罚,他被施以酷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三天之后,他死而复生,回到了天国,他征服了死亡,阿门!”

影片终于在最后的部分回到“十字架”上来,回到那个没有办法以人自己的经验所理解的替代性救赎上来
扫罗在影片中段曾短暂出现过,这里体现了好莱坞剧作的技法的娴熟,他们从不写丢任何一个小人物
同时也呼应了《使徒行传》中对扫罗由不信到信的转变过程,侧面表现了基督十字架以及神的计划之大能
“耶稣”最后甘愿离弃魔鬼,回到十字架的戏剧动作也可以算作是对福音的某种确认


四、结语

《基督最后的诱惑》在当年引起了许多信徒的抵制

面对这些声音,老马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创作这部影片仅仅是出于个人的理解和观点,从未想要冒犯任何人,但很显然这样的回应并不能真正消除这部影片带来的社会影响


最后,如果要说《基督最后的诱惑》之于福音有什么益处,可能在于它确实体现了耶稣在人方面所有的恐惧与痛苦,并且兜兜转转之后,还是以递进叙事的方式显明了“十字架”才是福音的核心
在前三分之二的笔墨里,虽然斯科塞斯是在以四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行神迹、治愈病人等内容进行叙事安排
但这些神迹在未阐明福音的真正核心以先,只能被徒然地看作是导演对《圣经》典故的拼凑
在中间我感受不到神的旨意,只能听到歇斯底里的吼叫,只能看到演员企图表现内心冲突的无力
影片中更多的影像内容,包括最后那将近一个小时的“属世生活”段落还是将主耶稣幻化成了罪人的形象,要知道,耶稣确为全然的人,只是他从未犯罪
这部电影最应遭到非议的点就应该在这里,尽管片头已经说明这部电影是出于小说而不是基于福音,它也实在呈现了一个错误的甚至是带有亵渎意味的弥赛亚的样貌
它注定只能是本乎人的作品,而与神的计划无份
就像,尽管该隐后代一族的人中有弹琴吹箫之人的始祖
那样的艺术也不是为神喜悦的


基督最后的诱惑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