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

评分:
6.0 还行

原名:Offret又名:Le sacrifice / The Sacrifice

分类:剧情 /  瑞典   1986 

简介: 评论家亚历山大(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在瑞典的家

更新时间:2020-11-03

牺牲影评:关于一个自我满足的梦境


很难说看完(准确地说是灵魂漫游(当然不是舍斯托夫那种))这部片子之后,我对基督教(东正教)有了怎样新的感受,到底是增添了崇敬还是增添了反感甚至厌恶,但就老塔这部片子和东正教的贴合程度来说大概是做到了极致,没有更多的语言以及手法,有的只是静默、肃穆以及沉郁,加上意料之内的爆发,与我所阅读过的俄罗斯小说中如出一辙:《死屋手记》中通篇战战兢兢的叙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连篇累牍的宗教性的独白(如佐西马长老的独白和阿廖沙的内心戏),《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的对话,《日瓦戈医生》中日瓦戈的心理描写等等,显然俄国人已经将东正教代入了自己的思想,真正地以一种虔诚的方式去生活,即使纵欲也会在痛苦中向上帝忏悔(如德米特里),而在信仰受到啮噬之时会绝望并以绝望的姿态抗争(如阿辽沙在听闻佐西马长老的尸体腐烂后的精神冲突),但最后或是得到救赎,如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般走向有光的彼岸,或是自甘堕落,如伊万卡拉马佐夫一般在无神论的自我辩驳中终归疯癫,或是于极度痛苦与怀疑之中献出珍爱之物,如约伯被夺取一切以承受上帝的考验,又如亚伯拉罕献祭自己的骨血以证明自己的虔诚,再如《牺牲》中的亚历山大烧毁自己的木屋,献出尘世的理智,将生活与精神全部作为牺牲品以献祭,只留下残缺的生命给自己。

很多人为亚历山大而感动,甚至震撼与崇敬,因为据说亚历山大是塔科夫斯基电影中典型的“圣愚”形象,是一种以疯癫的外在形象去告谕世人何为真理,如何践行教义。亚历山大是一个虔诚的凡人,难以通过普世的方式捱过这次苦难,普通的祈祷已经无法安定他的心灵:

亚历山大在影片前半段时一直自言自语,其中有说到:

“那么,为什么说话?要是某些人愿意停止说话,而去做些实际的行动,至少试一下……”

亚历山大对当时世人与社会的堕落感到绝望,他说:

“或者说我们的文明,完全就是垃圾,我的孩子……”

宗教的真谛在于践行,以实际行动去创造奇迹,所谓神迹也是建立在看似无意义的行为举动上的,或是每天清晨给一棵枯树浇水,或是死亡。而亚历山大口中社会的“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协调性,一种可怕的不平衡”便是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安逸的贪恋上,口中诵着教义,而内心则充斥着轻蔑或是怖惧。

亚历山大在剧中的形象很简单,也很复杂,显然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又表现得毫不稳重,神神叨叨而缺乏风度,甚至透露出幼稚,很难让人产生好感,但这恰恰也是切合了亚历山大对“智慧”即神学真谛的认知:

“啊,智慧,一种精神,深邃与幼稚相结合……”

此时与其说是幼稚,不如说是真诚。或许人们把“不相信奇迹与真爱”翻译为成熟,那么亚历山大确实称得上幼稚。

在《苏联的心灵》中,以赛亚伯林把这种精神通过帕斯捷尔纳克展现出来:“他的语言之所以更有感染力,是因为它包含着在西方早就消失了的某种传统的崇高气质,它让人伤感地想起什么才是真正的伟人。”伯林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作一种“道德勇气”。

记得尼采在他那本《人性的,太人性的》中不无挖苦地说道:

要是有选择,我们宁愿要一个大的牺牲,而不要小的牺牲:因为我们通过自我赞赏而对大的牺牲做出了自我补偿,而在小的牺牲中,我们就不可能对自己做到这一点。

但是对于亚力山大而言,或许说“自我赞赏”就显得残忍了,因为他彻底与尘世的幸福作了了断,正如黑塞笔下的悉达多,他最终的离去,岂是一点自我赞赏所能补偿的了的?或许我无需用功利论的含沙射影来为自己的软弱开脱,而姑且于彼毅行之中,感受一些神性的光辉吧。


牺牲的相关影评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 7.5分 高清

    日后此痛为你用

  • 7.7分 高清

    非诚勿语

下载电影就来米诺视频,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米诺视频 icp123